週三, 29 三月 2017 00:00

開創醫療新技術 台灣粒線體攜手邁向新里程

  花蓮慈濟醫院3月29日將與台灣粒線體應用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簽署合作意向書,計畫合作開發新醫療技術。目前正著手合作進行治療類巴金森氏症的幹細胞新藥研發計畫,其中運用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巴金森病的研究,已進入臨床前諮詢階段,未來通過衛福部食藥署審查之後,將由花蓮慈院進行人體臨床試驗。


◎台灣粒線體 發展前瞻性細胞治療產品

  成立於2014年3月的台灣粒線體公司,由鄭漢中博士擔任董事長,並率領產學研團隊進行粒線體的研發與工程化應用技術平台的發展,陸續與中國醫藥大學、中興大學、東華大學、馬階醫學院已有多項研發計畫正在進行,也已進駐新竹生物醫學園區產業及育成中心,並在工研院建置GTP等級臨床用細胞工廠,整合臨床應用需求與產品研發技術,發展前瞻性的細胞治療產品應用於臨床治療上,目前已有多種相關健康食品上市,最新產品幹細胞培養基,可活化幹細胞粒線體。

◎幹細胞醫療研究 林欣榮屢獲國際肯定

開創醫療新技術 花蓮慈院與台灣粒線體攜手邁向新里程(文/游繡華)
圖說:花蓮慈院林欣榮院長分享幹細胞研究創新療法與慈濟創新研發中心與花蓮慈院巴金森團隊努力的方向。

  花蓮慈院的醫療水準及醫療科技研發屢獲國際間肯定,2016年全球醫院網路排名(CSIC The Ranking Web of World Hospitals)中排名亞洲第一、全球第十三位。在幹細胞治療腦神經病變領域,居全球領導地位,院長林欣榮也是著名國際再生醫學期刊《CELL TRANSPLANTATION》主編。

  林欣榮院長於1996年首次以流產胚胎中的多巴胺細胞,直接注射在巴金森病人腦部進行治療,這項人體實驗有十位病人參加,一般可恢復七成,最成功者恢復至病前八成,其中一位巴金森病第四期的黃姓病友治療後,可走可跑甚至爬山,至今二十年了,他的狀況還很不錯。2007年,是臺灣將自體周邊血幹細胞注射在腦中風病人治療的第一人,至2012年,已完成第一期、第二期人體臨床試驗。

  林欣榮院長因投入幹細胞再生醫療研究,以幹細胞療法對退化性神經疾病及腦中風的治療,及惡性腦瘤新藥研究等研究,分別在2010年榮獲美國神經治療及再生學會最傑出獎,2012年獲「美國國家發明家學會」發明家院士,2014年其領導之研發團隊榮獲第十一屆國家新創獎,更於2015年獲得美國科學促進會院士的殊榮。他在幹細胞應用及治療領域中已獲得世界肯定。

◎幹細胞再生醫學新篇章 花蓮慈院台灣粒線體締盟

  3月29日下午,由花蓮慈院林欣榮院長與台灣粒線體鄭漢中董事長舉行簽署合作意向書記者會。花蓮慈院副院長吳彬安、神經功能科主任陳新源及慈濟創新研發中心副研發長韓鴻志教授,以及台灣粒線體營運副總經理王以莊、財務長葉正忠,以及慈院研究部團隊、醫療志工團隊均在場見證。

  雙方合作事項,第一是研發新藥;第二是在臨床試驗上的合作,包括以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類帕金森病人、其他目前臨床前動物實驗有潛力的幹細胞治療標的,以及諮詢顧問;第三是技術移轉。

  目前正著手合作進行治療類巴金森氏症的幹細胞新藥研發計畫,其中運用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巴金森病的研究,已進入在送衛福部食藥署(TFDA)審查前,向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CDE)提出臨床前諮詢階段,並已得到CDE的法規諮詢建議。台灣粒線體董事長鄭漢中指出,未來TFDA審查通過後,將與花蓮慈院合作進行「MitoCell治療帕金森氏症人體臨床試驗」。

  鄭漢中董事長讚美林欣榮院長所帶領的腦神經團隊非常權威,他希望透過雙方合作,擦亮臺灣生技醫學品牌。

◎動物模式 MitoCell優於一般幹細胞

開創醫療新技術 花蓮慈院與台灣粒線體攜手邁向新里程(文/游繡華)
圖說:台灣粒線體公司王以莊營運副總分享粒線體公司簡介與動物實驗成果。

  台灣粒線體營運副總經理王以莊指出,研發團隊於GTP實驗室建立「MitoCell幹細胞生物製劑」製程,是技轉自林欣榮院長/韓鴻志教授團隊之專利「培養幹細胞之方法及套組,I484033」,以脂肪幹細胞培養MitoCell(粒線體活化幹細胞)與其他幹細胞相比,可分泌較多的SDF和neural trophic factor BDNF等引導幹細胞進入受傷組織的基質細胞衍生因子及神經滋養因子,對於帕金森氏症動物模式的治療效果比一般幹細胞好,可促進更多的巴胺神經元再生。

  王以莊進一步指出,目前已完成MitoCell臨床前中樞神經安全性毒理/細胞分布和致瘤性試驗,中樞安全性毒理結果顯示MitoCell腦內注射對小鼠的攝食量、體重以及活動力並不會造成影響,也不會對大腦及心臟、肝臟、脾臟、肺臟、腎臟、性腺、大腸、胰臟等重要器官、組織造成傷害。在致瘤性試驗結果也顯示MitoCell並不會造成裸鼠的皮下腫瘤產生,且也不會對裸鼠的體重造成影響。

  王以莊也指出,系列的動物試驗顯示,在帕金森治療上MitoCell比一般幹細胞有更佳的效果,並且相當安全不會造成腫瘤,同時創新製程以粒線體分析來管控MitoCell的品質,可在臨床治療上能得到更佳的療效,以造福廣大的帕金森氐症病人。

◎堅強團隊 巴金森治療與研發重鎮

開創醫療新技術 花蓮慈院與台灣粒線體攜手邁向新里程(文/游繡華)

  林欣榮院長指出,對於巴金森病人來說,目前的藥物使用,主要是減緩惡化,但病人服藥五年左右即可能產生副作用,一旦到了藥物無法控制病情的時候,最好的方式就是施以深腦部刺激術(DBS),在腦部植入晶片治療。慈院巴金森治療與研究中心團隊陣容堅強,包括神經功能陳新源主任、及神經外科蔡昇宗醫師、潘彥宏醫師、洪祥益醫師,以及神經科林聖皇主任等人,近十年來,花蓮慈院也是亞洲DBS訓練中心。

  為持續照護遍布在各縣市的巴金森病等動作障礙疾病病友,巴金森團隊還發起創立台灣鬱金香動作障礙關懷協會,林欣榮院長指出,除了關懷病友,研究創新療法一直是慈濟創新研發中心與花蓮慈院巴金森團隊努力的方向。將MitoCell應用在帕金森氏症動物模式的治療已有顯見的效果,希望未來透過台灣粒線體與花蓮慈院合作進行人體臨床實驗,測試藥物的安全性與療效,能真正幫助到巴金森病人,幫助他們遠離病苦。

閱讀 54 次數
我要掛號



來電
 
導航
 
掛號

繳費 

App

全站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