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週一, 22 八月 2022 08:14

視病猶親,以病為師 花蓮慈院全人照護新書發表

近年來全人照護在全球逐漸蔚為風潮,花蓮慈院八月十八日舉辦《全人照護,同願同行——花蓮慈院跨職類實務與個案》新書發表會,這是集結醫師、中醫師、護理師、物理治療師、社工師、個案管理師、職能治療師與宗教師等跨領域、跨團隊合作,推動全人醫療照護教育的成果。林欣榮院長感恩各單位同仁長久以來在全人醫療教育上的努力與精進,期望藉由此書把這份愛的經驗傳承下去。

圖說:花蓮慈院八月十八日舉辦《全人照護,同願同行——花蓮慈院跨職類實務與個案》新書發表會,集結跨領域、跨團隊的合作,推動全人醫療照護教育的成果

  歷經一年多的籌備,《全人照護,同願同行——花蓮慈院跨職類實務與個案》終於出版成冊,書中集結來自各職類的十三位作編者分享的多樣案例故事,展現以病人為中心的全人照護教學。花蓮慈院院長林欣榮、副院長陳宗鷹、教學部主任謝明蓁、慈濟大學醫學系人文醫學科郭莉娟教授以及作者群,均蒞會分享新書喜悅。慈濟基金會副總林碧玉也透過視訊推薦此書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透過醫療展現,就是「視病猶親,以病為師」,把每一位病人當作自己的親人和師長,善待並學習,因此非常歡喜可以見證這本書的誕生。

  全人照護除了是醫療,也是一種看待生命的方式,目標是能夠達到最佳的生命狀態,希望不管是何種治療選擇,每個人都能獲得良好的生命期待。教學部主任謝明蓁表示,透過健全的醫療系統,醫療團隊把整體照護的關懷作為重點,用心關懷病患的生活品質,從疾病發生的原因到疾病造成的影響均涵蓋在內,不只醫病、也醫心,這正是全人醫療的價值。

  為了良好的教育品質,把這些至珍貴經驗傳遞下去,適當的教材就尤其重要,主編郭莉娟教授指出,教育不僅是傳授健康相關理念,更需要關切全人教育的理念是如何被醫療工作者詮釋,並實踐於日常臨床工作中;當理論與現實接軌,才能讓全人照護被落實。

左圖:教學部主任謝明蓁表示,醫療團隊把整體照護的關懷作為重點,關懷病患的生活品質,正是全人醫療的價值。
中圖:林欣榮院長表示,花蓮慈院在全人照護領域投入許多資源,結合醫療與資通訊科技建立健康照護系統,引進智慧醫療及遠距醫療。
右圖:陳宗鷹副院長期許團隊,藉由不同職類跨領域的個案省思方式,讓每一位到醫院接受治療的民眾得到全方位的整合性診療。


  精神醫學部社工師劉秀屏分享一位思覺失調症患者反覆歷經發病、吃藥、停藥、再次發病的過程二十多年,每一次重複發生的過程對腦部都會造成傷害,這是醫療端所不樂見的情況。

  劉秀屏指出,對於精精神科病患而言,如何引導他們的病識感在整個治療過程中顯得尤其重要,而這需要許多團隊的共同努力和協助。為了使這位患者好起來,在第一線臨床照護的醫師、護理師、社工師、心理師、職能治療師,這五大職類彼此建立高度的信賴關係,透過與病人的生命脈絡建立連結,融入患者的住院生活,在互動過程中尋找進入會談的入口,慢慢鬆動患者因疾病產生的一些妄想內容;最終在團隊的努力下,這名患者順利脫離長年反覆急性發病的迴圈,目前已穩定在院接受治療超過兩年。

  林欣榮院長表示,醫療的進步以及人們對於維持健康的渴望,使得醫療人員是否具備全人照護的能力越來越受重視,花蓮慈院在全人照護領域投入許多資源,因花東地形狹長,為克服地域限制將全人醫療推展到整個東臺灣,不只醫療科別內的相互合作很重要,花蓮慈院更結合醫療與資通訊科技建立健康照護系統,引進智慧醫療及遠距醫療,這些都是推進全人照護的重要發展。

  陳宗鷹副院長也期許團隊,藉由不同職類跨領域的個案省思方式,讓每一位到醫院接受治療的民眾都能得到「全人、全家、全程、全社區」的照護,在生理、心理、社區三方面都獲得全方位的整合性診療。

左圖:主編郭莉娟教授指出,教育不僅是傳授健康相關理念,更需要關切全人教育的理念是如何被醫療工作者詮釋,並實踐於日常臨床工作中。
中圖:慈濟基金會副總林碧玉透過視訊推薦此書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透過醫療展現,就是「視病猶親,以病為師」。
右圖:精神醫學部社工師劉秀屏分享一位思覺失調症患者反覆歷經發病、吃藥、停藥、再次發病的過程二十多年,最終在各職類團隊的合作與努力下脫離反覆急性發病的迴圈,穩定接受治療。

閱讀 0 次數
我要掛號



來電
 
導航
 
掛號

繳費 

App

全站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