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週一, 13 五月 2024 08:13

蜂螫、蛇咬、高溫要注意 職安署戶外工作職安危害預防研習會

隨著氣溫逐漸升高,除了旅遊安全之外,職業安全衛生署也呼籲所有戶外工作者要注意自身安全。職安署北區職業安全衛生中心(簡稱:職安署北區中心)特地選在自然環境豐富的花蓮,舉辦花蓮地區戶外工作職安危害預防研習會,邀請花蓮慈濟醫院職業醫學科林純吉醫師與宜蘭大學生物技術與動物科學系特聘教授陳裕文,分享在戶外易接觸動植物時,該如何保護自身,吸引花蓮地區超過百位戶外工作者到場參加。

  林純吉醫師表示,戶外工作者常見的危害,包含物理性的高溫、紫外光、噪音、粉塵危害,生物性的有毒植物、毒蛇、昆蟲(蜂、蟻)危害,還有包含病媒蚊在內的蟲媒疾病。其中每年大約有1,000~1,200人遭受蛇咬,而在臺灣46種陸生蛇類中,眼鏡蛇、雨傘節、百步蛇、龜殼花、赤尾青竹絲與鎖鏈蛇,這6種毒蛇毒性較強,需要緊急接受醫療處理。

  「記錄蛇,去束縛,速送醫。」林純吉醫師分享如果大家被蛇咬後的個人處置三步驟。首先是拿出手機,用錄影的方式錄下蛇的樣子,好讓醫療團隊可以辨識蛇種,第一時間用適當的方式進行治療,千萬不要去追打蛇,避免促進循環加速蛇毒擴散,也減少被二次咬傷的風險;第二步就是除去患部上的所有東西,例如.戒指、手環、手錶等物品;最後就是撥打119,盡速送往醫院接受治療。林純吉醫師現場也破解了許多人的迷思,提醒千萬不要用嘴吸毒液、不要自行切開傷口、也不要使用冰敷或熱敷,盡速就醫才是最簡單有效的方式。

  戶外常見的生物性危害,還包含了蜂螫,而每年7到11月是發生蜂螫事件的高峰期。陳裕文教授表示,台灣從北到南都有曾發生蜂螫事件,戶外工作的時候,要特別留意胡蜂類、虎頭蜂與長腳蜂,一般我們看到的蜂螫事件,最常見的主角不是蜜蜂而是攻擊性強的虎頭蜂,而且虎頭蜂螫人的方式與蜜蜂螫一次就壯烈犧牲不同,虎頭蜂可以重複螫咬,所以,有可能短時間內累積大量毒液,導致對人體造成較大的傷害,嚴重甚至會危及生命。

  陳裕文教授表示,以虎頭蜂為例,虎頭蜂的視力不好,但是對震動與氣流很敏感,所以,面對虎頭蜂的時候,千萬不要用手或物品揮動拍打,這樣可能會讓虎頭蜂覺得受到攻擊,就會群起反擊;在衣著方面建議用衣帽盡量包覆身體,顏色選擇淺色,因為一般常見的黑色容易成為虎頭蜂的目標;如果在周遭發現虎頭蜂,最好的方式就是快速遠離,那要跑到多遠才安全,陳裕文教授說,虎頭蜂搧動翅膀會發出明顯的聲響,建議要跑到聽不見虎頭蜂的聲音比較安全。

  景觀維護、農業、土木建築與修繕、空調、消防、森林遊樂或國家公園環境維護與稽查、林業工作、觀光旅遊領隊或嚮導等,都是容易接觸到生物性危害的戶外從業人員。職安署北區中心主任曹常成表示,戶外工作職業危害除了生物性危害,最常見的就是高溫危害,所以,職安署特地針對虎頭蜂螫危害與高氣溫戶外作業熱危害,制定危害預防指引,提供雇主與勞工朋友來預防可能遇到的危害風險,希望透過政府、雇主與勞工朋友的共同努力,讓大家都可以在安全的工作環境下安身立命。

0147A9861sss0147A9874sss

左圖:職安署北區職業安全衛生中心舉辦花蓮地區戶外工作職安危害預防研習會,吸引花蓮地區超過百位戶外工作者到場參加。
右圖:職業安全署北區中心主任曹常成表示,職安署特地針對虎頭蜂螫危害與高氣溫戶外作業熱危害,制定危害預防指引,提供雇主與勞工朋友來預防可能遇到的危害風險。

0147A9865sss0147A9874sss

左圖:花蓮慈濟醫院職業醫學科林純吉醫師.分享被蜂螫、蛇咬的時候,應該如何處置。
右圖:宜蘭大學生物技術與動物科學系特聘教授陳裕文分享如何預防被蜂螫的秘訣。

閱讀 1 次數
我要掛號



來電
 
導航
 
掛號

繳費 

App

全站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