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幫助新手爸媽育兒之路更順利,花蓮慈濟醫院在8月7日下午,舉辦夏季「爸媽教室」講座,由牙科部醫師李嘉諭、產後康復芳療師王宣婷,從嬰幼兒口腔護理到日常哺育、安撫技巧,一次解答父母心中的大小疑問,吸引許多家長帶著孩子們一起參與。
「因為我自己的親身經歷,希望給所有的癌友一些激勵,尤其很多的爸爸們,都是一家的支柱,放、化療很辛苦,心情很重要,相信專業,療程就會很順利。」太魯閣族歌手簡仁智(尤道馬紹)7日在花蓮慈院癌症病房舉辦了一場父親節感恩音樂會,以病友的身分感恩慈濟醫院的治療照顧,同時將復原後嘹亮多情的歌聲獻給所有正在治療路上的父親們,鼓勵他們把握當下,專心治療。
花蓮慈濟醫院8月5日舉辦「慈濟智能健康管家APP」為期三天的限定快閃活動,活動首日就吸引許多就醫病人、陪伴家屬與醫院同仁、志工熱情下載,限量100份精美健康祝福禮不到半小時即兌換完畢,現場氣氛熱絡,也讓民眾實際體驗APP的便利。
圖:8月2日下午,花蓮慈濟醫院舉辦「全民健康保險術後加速康復推廣計畫-關節置換術式工作坊」,邀請花東有意推動ERAS計畫的醫護人員參加。由ERAS推動小組召集人何菊修醫師主持,副院長陳培榕(前排坐者左四)、健保署東區業務組醫務管理科長石惠文(前排坐者左二)、台灣ERAS學會理事長郭順文(前排坐者左五)文代表致詞。(廖文聰攝)
「突然劇烈頭痛,或是長期持續頭痛,哪個比較危險?」、「頸動脈阻塞的話,表示全身其他血管也有六成以上也阻塞了?」腦部就如人體的總指揮官,腦神經、腦血管健康也和全身疾病息息相關。8月2日上午於花蓮慈院舉辦的「腦系列健康講座」,請來神經內科部陳俞名主任分享「頭痛要不要緊?」,以及神經內科部一般神經科趙俊明主任介紹「頸動脈粥狀硬化及中風」,讓民眾在生活中就能掌握腦部與全身健康。
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於7月27日,舉辦「客觀結構式臨床技能測驗」(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簡稱OSCE),共有13位第二年中醫住院醫師參加,分別來自花蓮慈院9人與台北慈濟醫院4人,今年測驗首次新增家庭醫學科考題,並於針灸科導入擬真皮膚模型,強化臨床操作的真實感與安全性,結合實境模擬與多科整合,全面評估住院醫師的臨床思維、診斷技巧與醫病溝通能力。
近年,職場不法侵害事件頻傳,從就業歧視、不法侵害到職場霸凌,造成勞工心理的壓力和創傷。7月24日,花蓮慈濟醫院與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北區職業安全衛生中心聯合舉辦「從職場不法侵害談心理韌性與復原力」研討會,期望在事件尚未發生前,就先強化工作者面對工作壓力的心理韌性與復原力。
職業是民眾維持生計的重要方式,當職業因素造成傷病時,不僅影響個人生活,往往還會影響一整個家庭。為了在職業傷病發生之前就開始預防,花蓮慈濟醫院於5月8日,承辦財團法人職業災害預防及重建中心的「職業傷病防治與保護宣導會」,邀請東部地區的勞工代表、主管機關與職業安全衛生夥伴們,深入探討職業安全衛生的多元樣貌。
小兒科主治醫師朱紹盈16日於花蓮慈院舉辦《孩子們》新書發表會。已創作第九本繪本的朱紹盈醫師表示,花東地區每年約有3000多名新生兒出生,所以這本書初版也會印行3300本,在花東五家醫療院所發送,希望偏鄉的孩子也能一出生就獲得書香陪伴,每個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獨一無二的天空。
為了推展智慧醫療,中央研究院孔祥重院士特地與花蓮慈濟醫院醫療團隊交流,對慈濟團隊推動智慧影像檢查輔助、智能輔助護理與糖共舞等印象深刻,尤其是急診部助花蓮縣災難醫療隊(DMAT)全面資訊化升級iDMAT相當讚賞。孔院士表示,臺灣的優勢是有各領域可以合作的人才,建議慈濟做更高階的智慧醫療,讓東部的AI發展及教育也能與世界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