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及電動車沉重的車體,反而成為許多人頭痛的問題。所以,花蓮慈濟醫院與大麥智慧科技公司,聯合研發出可以倒車、可以原地旋轉的個人化體感移動載具,將對病人的疼惜化成實際醫療輔助器材的用心,獲得2018年第十五屆國家新創獎的肯定。
圖說:花蓮慈院林欣榮院長感謝神經功能科主任陳新源、大麥智慧科技總經理程政群及團隊為病人的用心付出。
除了分享獲得第十五屆國家新創獎的肯定,花蓮慈院院長林欣榮也特地帶領副院長許文林、吳彬安、何宗融、羅慶徽等團隊,跟大家分享在腫瘤治療、智慧醫療、中西醫合療領域及社區長期照護的努力成果。林欣榮院長表示,醫學中心除了創新研發出更適合的醫療方式治療難症絕症,也要重視病人的生活品質,透過許多輔助醫材與長期照護的方式,來改善病人的生活。
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功能科主任陳新源表示,常常看到包含巴金森患者在內的很多病人,坐輪椅進出診間會很擔心會撞到,這時候就會想著,「如果輪椅的迴轉半徑小一點,是不是就沒有問題了。」經過一年多與大麥智慧科技的腦力激盪,才研發出兼具實用性與安全性的個人化體感移動載具。
體感移動載具平衡輪設計概念,搭配獨家專利設計的控制平台,可原地旋轉大幅度的減少轉彎半徑,讓使用者乘坐於載具上並輕鬆操控穿越在狹小房間內四處移動,大麥智慧科技公司總經理程政群表示,當載具停止不動後,操控的手把還可以抽出來轉變成手杖使用,讓年長使用者不僅可以開著載具進行長距離移動,還可以有手杖協助短距離移位。希望透過體感移動載具讓身障或年長使用者,能在最小迴轉空間發揮最大潛能。
成果分享會之前,醫療團隊也特地邀請巴金森病友高先生來體驗。確診為巴金森氏症十五年的高先生表示,自己平常就會「做功課」,研究哪種輪椅、平衡車、電動車比較適合,還曾經上網路平台網購電動車。在實際體驗個人化體感移動載具之後,高先生說比較小台的載具,感覺很適合室內的移動,尤其是對「台灣本土製造」更有信心!也很期待載具未來能有更好的收納方式,早點有機會能買到這台台灣製造的個人化體感移動載具。
「其實病人最常跌倒的地方是『家裡』。」陳新源主任表示,許多行動不便的病人跟家屬出門會很注意自身不要跌倒,但是在家裡、室內的時候,因為空間較小反而更容易疏忽而跌倒,而跌倒後的治療與復健都需要時間,對於本來就行動不便的病人來說,很容易造成後續行動上的困難,所以,才有了研發小型的移動載具的想法,配合體感技術的設計,獲得了2018年第十五屆國家新創獎。
陳新源主任強調,行動不便的病人不等於永遠都不能走路,在確保安全性的情況下,個人化體感移動載具能讓病人多一種選擇,讓醫療輔具成為整個醫療計畫的一部份,希望能讓減少病人跌倒的風險,進而幫助更多病人重新站起來,走得出家門,繼續寶貴的人生。
圖:巴金森病友高先生實際體驗個人化體感移動載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