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慶祝第95屆國醫節,舉辦2025台北國際中醫藥學術論壇,由總統賴清德頒發第2屆中醫華佗奉獻獎,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副院長何宗融以中醫學術研究與中西醫整合醫療的貢獻,榮獲本屆「華佗學術研究奉獻獎」的肯定。多年來,何宗融副院長致力於推動中醫急診、精準醫療、運動醫學、國際學術交流與中西醫合療,讓傳統中醫在現代醫療體系中發揮更大影響力。
由花蓮慈院協助規劃及看診的花蓮縣瑞穗衛生所附設的「物理治療所」13日揭幕,這所縣內唯一、且位於偏鄉的公辦物理治療所,經過多年籌備終於揭幕啟用,花蓮縣衛生局長朱家祥特地感謝花蓮慈院復健科的大力支援,花蓮中南區的長輩可以就近進行復健與物理治療,讓生病的民眾不用再長途跋涉,就可以重新賦能,並獲得連續性的照顧。
「哇!骰子丟到六點,來,請問洗澡時要先放冷水還是熱水?」花蓮慈院兒科團隊出任務,3月8日婦女節帶著好朋友神奇寶貝皮卡丘在「與我童行」闖關活動中擔任關主。總共四道關卡,走過一輪就可以了解兒童安全、兒童癌症、環境保護等等與婦兒息息相關的知識,更有兒科專師、個管師和護理師在旁隨時提供諮詢,讓參加的家庭親子同樂又學到更多護兒健康新知,心滿意足不虛此行。
車禍病人重傷送入醫院,已全身失血失去呼吸心跳,外傷中心醫師緊急開胸,將手直接按摩胸腔內的心臟,生理監視器上的直線在千鈞一髮間有了波動,心臟重新跳了起來!這麼驚險搶救生命的場景,不只在日韓醫療劇中出現,在花蓮慈濟醫院也曾發生。健保署「提升東區重大外傷照護品質計畫」已執行三年,存活率從計畫執行前的48%,至今已超過54%。花蓮慈院希望有更多東區醫療院所投入訓練,將整體存活率目標提升到60%,為重大外傷病人爭取更多生機。
花蓮慈濟醫院是全臺首間承接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全人整合照護計畫」的醫療院所。經過三年努力,一期計畫成效卓著,健保署規劃2025年將成功經驗擴散到臺灣7個鄉鎮部落試辦。花蓮慈院與健保署東區業務組、秀林鄉衛生所等合作夥伴,2月25日於台泥DAKA園區舉辦「秀林鄉全人整合照護計畫二期啟動儀式」,以「感恩有您,啟航健康新篇章」為主題,開啟嶄新醫療里程碑。
在AI浪潮席捲而來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感情的維繫更是難能可貴,而在醫療人力緊缺醫病關係緊張的時候,身兼「病人」、「演員」和「老師」三合一功能的「標準化病人」,雖然很少得到掌聲和關注,卻是肩負醫病之間重要的橋樑與提升醫療品質的重責大任。2月22日在花蓮慈濟醫院的一場全國標準化病人成長工作坊,主要在了解全臺北、中、南、東標準化病人遭遇的難題,透過工作坊讓標準化病人能順利升級,讓醫病更和諧,面對即將來臨的老人社會,一起預約好醫師的到來。
花蓮慈濟醫院營養科團隊慶祝222營養師節,21日上午在門診大廳舉辦「222營養師x健康FUN肆玩」活動,帶領民眾「自我檢測營養與肌力」狀況,原來從手部虎口和小腿圍,就可以觀察是否有肌肉流失或營養不良的的風險。另外,營養師也分享癌症病患如何在生活中調整飲食,更精準的補充營養。
月經不順與經痛是許多女性的共同困擾,花蓮慈濟醫院中西醫合療在臨床上幫助女性朋友解病苦。婦產部醫師陳姵辰指出,若是子宮結構性異常,以手術治療為主;非結構性異常引起之疼痛,可以藥物調整。中醫部醫師張簡媜鶧也指出,若輔助中醫治療,使療效更精準,特別是針對有生育需求或對賀爾蒙藥物副作用敏感的女性朋友。中西醫合療更有助於提升女性朋友的健康與生活品質。
投入視神經修復治療研究超過20年的花蓮慈濟醫院眼科研究中心主任蔡榮坤醫師,以「長效型GP-01玻璃體注射療法:視神經損傷治療之突破性技術案」獲得第二十一屆國家新創獎。蔡榮坤是目前全世界最早使用這項治療法的眼科醫師,為視神經受損以及有失明風險的患者,帶來重獲視力與光明的機會。
2月12日是元宵節,也表示農曆新年來到尾聲,按照民間習俗,要在這天要提燈籠還要吃元宵,花蓮慈濟醫院花現蔬福社準備了200份紅豆黃金地瓜圓與燈籠要與醫院同仁及民眾歡喜慶祝。與營養科共同推動社團成立的志工室主任顏惠美表示,在這冷冷的天,能讓同仁、病人與家屬,享用一碗熱熱的湯圓,不只是應景,也讓更多人發現蔬食帶來的健康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