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三, 07 十二月 2022 08:47

創新醫療新科技 中西醫合療病人能醒能走

而為了讓印尼慈院家人了解花蓮慈院醫療專業特色,由副院長何宗融分享「中西醫合療願景」,神經外科部主任蔡昇宗分享「脊髓損傷的創新治療」,副院長吳彬安分享「智慧醫療與科技創新」,研究部馮清榮副主任分享「幹細胞治療」。

 

左圖:何宗融副院長分析,花蓮慈院中西醫合療有三個特色,包括廣泛、快速、與成效。(陳炳宏攝)
右圖:神經外科部主任蔡昇宗分享「脊髓損傷的創新治療」。(陳炳宏攝)

 

左圖:吳彬安副院長提到,這次不是開發一個系統,而是建置一個平台,未來更多的人工智慧功能(AI)還可擴展成智慧醫療。(陳炳宏攝)
右圖:研究部馮清榮副主任分析「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 」,他認為醫院就是要提供病人全方位治療,所有方法都要應用,「幹細胞治療與細胞治療」剛好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陳炳宏攝)

而為了讓印尼慈院家人了解花蓮慈院醫療專業特色,由副院長何宗融分享「中西醫合療願景」,神經外科部主任蔡昇宗分享「脊髓損傷的創新治療」,副院長吳彬安分享「智慧醫療X科技創新」,馮清榮副主任分享「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 」。

◎中西醫合療願景
何宗融副院長分析,花蓮慈院中西醫合療有三個特色,包括廣泛、快速、與成效,從急診三十分鐘之內即提供內、婦、兒、針灸、傷科會診,到西醫住院七十二小時內提供中醫會診,從長照輕安居到偏遠醫療,中醫無所不在,之後還成立中醫病房。

成效部分,包括糖尿病慢性不癒傷口,神經外科治療配合幹細胞療法,何宗融副院長說,中西醫合療卡式評分可以看到病人有明顯的進步,何宗融強調,林院長帶領研究團隊,研發出當歸萃取物z-BP小分子正丁烯苯酞,治療惡性腦瘤臨床實驗已有效延長病人壽命超過二年,脊髓損傷癱瘓六年也能站立,巴金森第三期病人,中西合療四個月,讓六七十歲大腦也能回春。

在淨斯本草飲研發上,何宗融副院長提到,透過食藥兩用方式,實驗已證實可快速有效減緩COVID-19對身體的影響,而且具有抑制多靶點,可改善化療藥品小紅莓副作用,對心肌損傷、癌症轉移、粒線體受損、血糖控制都有助益,他也不忘宣傳十二月一日起的台北醫療科技展還會推出有助於抗三陰性乳癌的康汝本草飲。

何宗融副院長更提到,黃志揚副院長以逃生門理論分享淨斯本草飲可關閉癌細胞逃生門,並用再進行化療、電療可提升效果;運用在臨床病人也對憂鬱症、心臟病、糖尿病有幫助。

◎創新研發、脊髓損傷幫助病人站起來邁步前進
蔡昇宗主任分享「脊髓損傷的創新治療,讓病人重回有尊嚴的生活」的四個故事,第一例是四十歲左右的女性病友,她在過年期間發生意外,頭部外傷脊椎意外下半身癱瘓,透過手術、幹細胞治療、泌尿科、復健部、中醫針灸等跨中西醫復健合療,病人再度站起來。

另一個是晶片治療,這位來自臺東,因為運動意外脊椎神經嚴重受損幾乎全身癱瘓的五十餘歲男性病人,透過六公分長的晶片刺激神經,讓斷掉的脊椎神經再次產生連結,手術前手腳張力強,步態不穩,手術後步距、穩定度都明顯改善。

第三例是二十多歲簡先生,六年前幾站受傷後只能靠輪椅行動,經由間質幹細胞治療(mesenchymal stem cell)後,已能站起來,並運用助行器練習走路;第四個故事是二十七歲的女性全攤病人,在幹細胞療法與植入晶片後,腳已可以活動甚至走路。

蔡昇宗主任強調,這是院長帶領團隊在脊髓損傷的努力結果,很多病人貧病循環後家庭無助,希望細胞治療能幫助患者再跨出一大步。

◎智慧醫療X科技創新
吳彬安副院長分享花蓮慈院智慧服務流程優化實例,包括醫護人員智慧巡房系統與乳房篩檢的人工智慧(AI)模型的智慧醫療,過去護理人員巡房都要在護理站搶電腦,現在醫護人員從智慧手機、平板等行動裝置就能在病房內即時查詢各種所需病歷甚至瀏覽醫療影像(PACS),目前院內有三百多位醫護人員上線使用,而且在去年的0402太魯閣車禍數百人傷亡事件中已經上線驗證,並得到副總統賴清德讚賞。

感謝各科提供整合資訊需求與專業知識,包括護理部、藥局、檢驗醫學單位,串聯起來,經過商之器(EBM)廠商一年半努力後,提供方便、具效能的記錄工具。

吳彬安副院長提到,這次不是開發一個系統,而是建置一個平台,未來更多的人工智慧功能(AI)還可擴展成智慧醫療,從使用者方便使用出發,各種服務與AI運算未來都能導入工作流程,包括資訊推播或離線作業皆可並行,提供最大工作效率彈性。

花蓮慈院目前有三棟醫療大樓,不同單位的醫師想要如何看病歷?吳彬安副院長指出,這平台很容易上手,查房時就算PACS、MUSE心電圖、EKG即時心電圖影像調閱,簡單快速一指就搞定,甚至有些如心率、呼吸、血壓、血氧數值異常,也能透過AI自動推播警示給醫師,或提供資料進行醫病共享決策,這些應有助於印尼慈院提升查房效率。

吳彬安副院長最後也提到,放射科醫師對乳房攝影影像(Mammography)判讀,國際上有一套乳房造影報告與資料解讀系統(BI-RADS),主要分為7個類別報告。花蓮慈院透過AI系統也能提供即時偵測判讀,讓偏遠地方的居民在乳房攝影篩檢車做完檢查後,就可可獲知訊息,正常、或者需進一步到醫院回診的通知。

◎幹細胞治療

馮清榮副主任分享「幹細胞治療 」,他認為醫院就是要提供病人全方位治療,所有方法都要應用,「幹細胞治療與細胞治療」剛好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要在遵循法律前提下發展技術,未來應用不只在已知疾病。

臺灣自衛生福利部二○一八年九月優先鄰近國家開放「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花蓮慈濟醫院也在二○一九年九月啟用「基因暨幹細胞研製中心」,獲准施行十五項細胞治療計畫更是領先臺灣各家醫院,今年更獲准可以收集免疫細胞及幹細胞。

花蓮慈院在林欣榮院長帶領下研究細胞治療近二十年,早在二○○三年便啟用當時臺灣醫學中心第一家細胞研製中心,不但是臺灣第一間GTP(人體細胞組織優良操作規範)實驗室,也是全球第一個提供幹細胞用於腦中風病人治療的幹細胞研製中心;二○一九年更耗資近一億元重新打造基因暨幹細胞研製中心,自日本引進細胞操作無菌隔離作業手套箱等設備。

整個GTP實驗室不僅可以做CAR-T細胞的前置處理,如果有一天真的需要用到這些免疫細胞或幹細胞治病,也可以運送到海外的醫院執行。以細胞保存服務而言,未來也可能用在現在還未獲核准的治療方法上,成立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就是要照顧目前可以用的細胞治療疾病與未來疾病。(文:陳炳宏)

 

圖:花蓮慈院重要活動志工絕對不缺席,印尼慈濟醫院來花蓮慈院觀摩研習,他們也在幕後準備水果點心。(薛崑城攝

 

圖:志工幸福擺盤,花蓮、印尼慈院員工贊不絕口。

 

圖:除了水果,志工也準備點心,同心圓餐廳更準備豐盛的午餐。

 

圖:花蓮慈院介紹醫療專業特色,全場座無虛席,大家都想汲取花蓮慈院37年的精髓。

閱讀 0 次數
我要掛號



來電
 
導航
 
掛號

繳費 

App

全站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