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誌

週四, 19 九月 2024 08:50

新芽菩薩大道行:系列課程助新同仁體驗、感受慈濟醫療人文

花蓮慈濟醫院8月24日舉辦「新芽菩薩大道行」共識營。有164位最近一年來到職的「新芽」同仁參加。醫療法人執行長林俊龍錄影致詞、林欣榮院長到場祝福,並感恩隊輔及各組工作同仁,策畫系列課程,帶領新夥伴體驗慈濟醫療人文。

圖:花蓮慈院在8月24日舉辦「新芽菩薩大道行」共識營隊,讓新進同仁能感受到花蓮慈濟醫院大家庭的溫暖。(攝影/陳安俞)

左圖:這次營隊司儀由護理部葉昀淨(左圖)及陳皆吟執麥克風,兩位護理師以幽默的風格迎接學員。(攝影/陳安俞)
右圖:醫療法人執行長林俊龍錄影致詞鼓勵同仁在有限的生命中尋找生命的價值。(攝影/陳安俞)

左圖:林欣榮院長提到,在花蓮慈院服務有無限可能,他也感恩社區志工及同仁一起成就新芽共識營,讓醫院成為同仁可以快樂上班且安全的地方。(攝影/陳安俞)
右圖:第一個活動是 花蓮教聯團隊帶來「破冰」團康活動「靜思語對對碰」,在團隊與楊秀萍老師(左三)帶領下,來自不同單位的學員透過遊戲和互動迅速打破陌生感。(攝影/廖文聰)

左圖:團康活動「靜思語對對碰」,學員依顏色分組(攝影/廖文聰)
右圖:學員們進行靜思語謎題遊戲。(攝影/陳毅麟)

左圖:朝邦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張桂芬以「愛的語言建立友善的工作環境」為題, 提供「話要講出口前,先停留六秒鐘,想想看這句話還能用什麼話回應表達」的訣竅。(攝影/廖文聰)
右圖:張桂芬副執行長,希望大家把批評、命令、威脅、貼標籤等讓人討厭的胡狼語言,變成讓人歡喜的長頸鹿語言。(攝影/廖文聰)

左圖:「自我成長與覺察」的體驗,是由羅文綾醫師(左六)與蘇芬蘭督導帶領學員學習如何辨別「事實」與「故事」之間的差異。(攝影/廖文聰)
右圖:「自我成長與覺察」的體驗,羅文綾醫師與學員互動熱烈。(攝影/廖文聰)

左圖:「當您老了」是由資深護理學姊林淑緩(左一)、李依甄(右一)、彭淑敏引導,透過行動劇讓學員體會到年紀大了,身體與心理的障礙,激發學員對「老」的感受。(攝影/廖文聰)
右圖:「當您老了」透過行動劇讓學員體會到年紀大了,腳綁著護具體驗老人家走路的苦,無力感寫在臉上,幸好隊友在旁邊才能安心。(攝影/廖文聰)


左圖:「掌聲響起」這組先由社會服務室組長黃昱惠(藍衣者)與企劃室主任邱聖豪以「從民眾意反映看見職場上的助力與阻力」為題,分享6件團體被讚美投書與5件個人被讚美投書。(攝影/廖文聰)
右圖:黃昱惠組長最後以美國作家、勵志演說家吉格・金克拉的一句話「你不一定要擅長某事才能開始做,但你必須先開始做才會變得擅長。」和學員共勉。(攝影/陳毅麟)

左圖:由陳伶潔護理長(持麥克風者)與劉靜安副技術長帶領學員討論「媽媽請您不通痛」短片。(攝影/廖文聰)
右圖:學員分別從病人、家屬、護理師、社工師角度討論「媽媽請您不通痛」能改善的事。(攝影/陳毅麟)

左圖:醫事室門診組張家琪股長(左)與院長室徐玲玲高專引導,分享「你還要我怎樣」繳費臨櫃衝突的事件,探討工作同仁還能作什麼?(攝影/廖文聰)
右圖:每個人都經歷過生、老、病、死,醫院書記用專業態度、要「理直氣柔」溝通,同仁仔細聆聽資深前輩徐玲玲高專、張家琪股長數十年經驗分享。(攝影/廖文聰)

左圖:「拍謝啦」這組是由高聖博醫師與企劃室組長劉定國引導。高聖博說,遇到家屬發洩情緒的情境,雙方用同理心看待,互相幫忙就不會太受傷。(攝影/廖文聰)
右圖:「拍謝啦」,護理部外科加護病房護理長陳陶霈瑜也分享心得。(攝影/廖文聰)

左圖:第十二組的許少熙分享「掌聲響起」的體驗課程「你不一定要擅長某事才能開始做,但你必須先開始做才會變得擅長」感受很多。(攝影/廖文聰)
右圖:第二組的病房護理師鄭毓嬿認為,病房裡常有與家屬間摩擦的事,這次課程讓她可以更同理家屬的想法,非常實用。(攝影/廖文聰)

左圖:第十一組的李佳蕙說,早上破冰PA團康,讓原不相識的同組學員團結合作完成每一個任務,就像工作,需要集思廣益、合作,才能照顧好每一個病人。(攝影/廖文聰)
右圖: 第六組的賴藝文認為張桂芬老師的「愛的語言」很實用,讓她學到溝通,除了說和聽,更要了解對方的動機和用意。(攝影/廖文聰)

左圖: 第十四組的蔡愷澤體悟到資訊室不只提供資訊服務,還要了解整個醫院環境與醫療人文,就如師公上人開示「做中學,學中覺,覺中做」。(攝影/廖文聰)
右圖:第十九組的楊靜(持麥克風者)對「感恩」二字有更多的體會,就是要很真誠地從內心去感謝對方。(攝影/廖文聰)

左圖:第七組的潘音潔提到她曾每天保持快樂心情鼓勵老奶奶「你很棒」,一年多來,老奶奶每天對她說「我相信我明天會更好」,她也自我期許也能每天對自己說「我相信我明天會更好」。(攝影/廖文聰)
右圖:第十組的黃惠瑄分享「覺察、不思對錯、與祝福」這句話,對她的人生很有用。(攝影/廖文聰)

上下圖:活動最後,邱聖豪主任、張素鳳主任、呂基燕副主任、劉定國組長、張春雄組長把上人致贈的靜思心靈小語「善,最好的禮物」一書發給全體,鼓勵大家把握機會行善。(攝影/廖文聰)

這次營隊司儀由護理部葉昀淨及陳皆吟執麥克風,兩位護理師以幽默的風格迎接學員,葉昀淨也傳遞志工室主任顏靜曦師姊愛的叮嚀「慈濟精準服務5S:面要笑Smile、嘴要甜Sweet、腰要軟Soft、手腳要快Smart、眼睛要亮Sensitive」,並緊接以有獎徵答和學員互動。期間,林院長也提醒,這5S是第一線門診護理師與志工經常用得到的法寶。

林俊龍以預錄的影片歡迎學員。他提到,四月以來的天災讓人體會到生老病死的無常,他鼓勵同仁在有限的生命中尋找生命的價值,學會放下執著,滋養內在的智慧,以達到內心的平靜與安穩。林俊龍進一步闡述,花蓮慈濟醫院與其他醫院最大的不同就是不僅要求專業上的高標準,還要以溫馨、親切的態度對待病人及家屬,這就是慈濟理念。

林欣榮院長強調上人說的「合和互協」是花蓮慈濟醫院的最大特色,或許剛到花蓮,在食衣住行育樂上會遇到許多不方便,可向單位主管反映,慈濟有很多資源,包括醫院、慈善、教育,都可相互支援。

林院長也提到,在花蓮慈院服務有無限可能,雖處偏鄉但薪水、獎金都不差,更希望幫助同仁成為受人尊敬、肯定的人,他也感恩社區志工及同仁一起成就新芽共識營,也希望醫院成為同仁可以快樂上班且安全的地方。

破冰PA團康:靜思語對對碰
花蓮教聯團隊帶來「破冰」團康活動「靜思語對對碰」,在團隊與楊秀萍老師的帶領下,來自不同單位的學員透過遊戲和互動迅速打破陌生感。活動中,學員依顏色分組,進行靜思語謎題遊戲,透過解題與合作體會慈濟合和互協精神,最終選出多項獎項,第一名的龍飛鳳舞獎,猜對五句靜思語,得獎的佳句是「原諒別人就是善待自己」;第二名到第五名是猜對四句靜思語,分別是盡善盡美獎、補中益氣獎、輸人不輸陣獎,得獎的佳句是「如是緣,得如是果」、「種好因、結好果、得好緣」、「感恩他人就是美化自己」、「微笑是最好的語言」,最後還有「合和互協獎」,讓各組學員在愉快的氛圍中拉近距離。

愛的語言建立友善工作環境
朝邦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張桂芬以「愛的語言建立友善的工作環境」為題,先送每位學員一面盾牌與一面氧氣罩,她說,人在新環境總是會擔心是否被理解、被接納,她提到,可以用盾牌去阻擋不好的語言,遇到亂流用氧氣罩照顧好自己,再用同理心照顧別人。

張桂芬提供的訣竅是「話要講出口前,先停留六秒鐘,想想看這句話還能用什麼話回應表達,把批評、命令、威脅、貼標籤等讓人討厭的胡狼語言,變成讓人歡喜的長頸鹿語言」。她笑說,用長頸鹿代表非暴力的溝通方式,是因為長頸鹿不只是脖子長看得遠,還有一顆最大的心臟可以忍受壓力,且耳朵朝外可以同理對方,不過也要耳朵向內先同理自己、保護自己。

非暴力溝通四要素是從觀察、感受、滿足到請求,從看到至行動只要三、四秒鐘,可以先讓自己踩煞車。張桂芬以解決辦公室的糾紛為例,觀察就是看到、聽到、聞到、摸到、嚐到的客觀事實,而不只是聽到蛛絲馬跡;第二是生理或心理的感受,最後檢討是不是有一些需要沒有被滿足?因為每個人普世價值都是被需要的。

張桂芬也提到人自小到大,所學到表達開心、愉悅的用詞很少,但人需要被愛、被尊重、被關心、被理解,雖然從觀察、感受、滿足到請求這四步驟看起來很簡單,但也要時刻刻告訴自己「為什麼對方說這句話,我會很生氣?是我需要被理解?還是這句話沒有支持我、幫助我?除生氣外,我還能做什麼?」

她建議,下次因為聽到同事說的話而難過時,可以回對方以「我需要被尊重、被理解、被支持」,也請對方下次不要再說那句話,或是說「下次在我出槌時,幫我一下,而不是事後批評」。

分組情境體驗與討論
下午的課程主要是模擬情境,讓學員體驗可能在門診批價、藥局、抽血檢驗、病房等工作職場上遇到爭議事件或衝突,再試著透過討論與分享了解不同角落病人遭遇的情境。期許學員在工作崗位時,懷抱同理心,也時時精進言行舉止,產生正向循環與氛圍。

「自我成長與覺察」的體驗,是由羅文綾醫師與蘇芬蘭督導帶領學員學習如何辨別「事實」與「故事」之間的差異,如何在面對困難時,喚起過往的正向的能量,轉換思維方式,從從負面情緒中脫離,看清事情的原貌。

「當您老了」這組是由資深護理學姊林淑緩、李依甄、彭淑敏引導,透過行動劇讓學員體會到年紀大了,身體與心理的障礙,激發學員對「老」的感受,希望他們在照護病人時,比較可以同理長輩的不舒服或失能狀況。學員雙腳綁著護具體驗老人家走路的苦,無力感寫在臉上,幸好隊友在旁邊才能安心。

像眼睛視力退化、耳朵聽不清楚,要拿物品時卻肢體不協調,林淑緩指出,這時照護者要關注到長者的行動能力跟安全性。李依甄也補充,不管在病房或家裡,長輩很大聲講話時,是真的聽不到,而不是生氣。

「掌聲響起」這組先由社會服務室組長黃昱惠與企劃室主任邱聖豪以「從民眾意反映看見職場上的助力與阻力」為題,先分享6件團體被讚美投書與5件個人被讚美投書。

黃昱惠提醒「與同事建立真誠職場環境是一件好事,也建議時時審視自我的成長狀態,不要把自己逼得太緊」。她最後以美國作家、勵志演說家吉格・金克拉的一句話「你不一定要擅長某事才能開始做,但你必須先開始做才會變得擅長。」和學員共勉。

影片播著一個老人家因手斷住院一直喊痛,但吃藥打針都無效,女兒、兒子都不願意照顧。這是「媽媽請您不通痛」這組的短片,由陳伶潔護理長與劉靜安副技術長帶領學員討論、研議對策,希望讓學員練習如何冷靜地接受病人與家屬的情緒,並且聽見、解決病人的需要。陳怜潔護理長也提醒,在病房若跟著病人與家屬情緒,很容易失去專業判斷能力,甚至帶來衝突,在醫院還有醫療志工可以協助安撫家屬。

「你還要我怎樣」是分享繳費臨櫃衝突的事件。例如病人半夜往生,家屬要先繳費或寫分期付款同意書才能辦離院,接到通知後家屬當然很錯愕,悲憤的影片情節,每個人都經歷過生、老、病、死,醫院書記用專業態度、要「理直氣柔」溝通,這組由醫事室門診組張家琪股長與院長是徐玲玲高專引導,主要是探討工作同仁還能作什麼?

張家琪說,工作態度有正面跟負面,目前透過流程再造、系統優化,增加夜間臨時出院流程,讓家屬知道還要繳多少錢,也可以改為白天辦理出院。因為同仁是醫院重要資產,醫事室有開辦心理諮商課程,院內也有心靈會客室、壽喜燒運動中心、提案單制度,希望同仁都可以樂在工作。

影片中播著女兒帶著罹癌爸爸看病的故事,病人患有糖尿病,卻發生代診醫師開錯藥,引起家屬極度不滿憤而丟藥單。名為「拍謝啦」這組是由高聖博醫師與企劃室組長劉定國引導。高聖博說,遇到家屬發洩情緒的情境,雙方用同理心看待就不會太受傷。在總務室醫學工程組服務的學員蔡長霖看完影片很有感,他分享以後會更能以同理心導引誤闖地下室診區的民眾到目的地。

圓緣分享摘錄(依分享次序:)
第十二組的許少熙分享他們在「破冰PA團康:靜思語對對碰」抽到的靜思語「盡多少本分,就得多少本事」,就是鼓勵他們作任何事都要很努力,一定會進步,從中得到很大的啟發。另外「掌聲響起」的體驗,「你不一定要擅長某事才能開始做,但你必須先開始做才會變得擅長」,也讓他感受很多。

第二組的鄭毓嬿是病房護理師,認為在新芽營能與不同單位同仁同組交流是一件有趣的事。因為病房裡常有與家屬間摩擦的事,這次課程讓她可以更同理家屬的想法,非常實用。

第十一組的李佳蕙說,早上破冰PA團康,讓原不相識的同組學員團結合作完成每一個任務,就像工作,需要集思廣益、合作,才能照顧好每一個病人。

第六組的賴藝文認為張桂芬老師的「愛的語言」很實用,讓她學到溝通,除了說和聽,更要了解對方的動機和用意。

第十四組的蔡愷澤體悟到資訊室不只提供資訊服務,還要了解整個醫院環境與醫療人文,就如師公上人開示「做中學,學中覺,覺中做」。

第十九組的楊靜對「感恩」二字有更多的體會,就是要很真誠地從內心去感謝對方。

第七組的潘音潔提到她曾照顧一位用助行器的失智、失能老奶奶,只要有人從旁邊走過,老奶奶就會一直哭。於是她每天保持快樂心情鼓勵老奶奶「你很棒」,一年多來,老奶奶每天對她說「我相信我明天會更好」,她自我期許也能每天對自己說「我相信我明天會更好」。

第十組的黃惠瑄感恩「師姑、隊輔學長姐一整天的陪伴」,她分享「覺察、不思對錯、與祝福」這句話,對她的人生很有用。覺察是上天給人類最富有的禮物,可透過覺察而自我醒悟、超凡成聖。不思對錯就是在雙方立場、認知、信念不同情況下,所產生的情緒衝突,事後能夠接受當下的情緒感受,也同理心地尊重、理解對方的感受,不知不覺地會發現不再糾結誰是誰非,全都可放下。祝福就是没有所謂的加害者,也没有所謂的被害者;在不同性質、情緒能量互相撞擊中,成為一趟自我了解的旅程。她祝福曾經被自己認定是傷害者的人,也祝福自己讓這股情緒波動的漣漪,慢慢歸於平靜。(文/陳炳宏;圖/陳安俞、廖文聰、陳毅麟)

花絮

2024 09 19 090751

2024 09 19 090723

2024 09 19 090655

 

閱讀 1 次數
我要掛號



來電
 
導航
 
掛號

繳費 

App

全站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