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 24 十二月 2018 00:00

榮獲SNQ銀獎與標章雙重肯定

  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以『髓遇而安/生命連線-全球獨特社區服務網絡締造生命重生新契機』分別通過財團法人生技醫療科技政策研究中心2018年國家品質標章「醫療週邊類/公益服務組」與「醫療院所類/醫院社區服務組」評核,獲得兩項認證。中心並以慈濟基金會名義,為骨髓幹細胞中心暨志工團隊具名參加2018年SNQ國家品質標章「醫療週邊類/公益服務組」評比,在參賽的三百五十組隊伍中脫穎而出,以『髓遇而安-全球獨特志工網絡締造生命重生新契機』獲得「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銀獎殊榮。十二月二十一日在臺北喜來登飯店舉行頒獎典禮,由慈濟醫療志業執行長林俊龍親自率領醫療團隊與志工代表前往領獎。


髓遇而安 生命連線

  SNQ國家品質標章,Safe and Quality 也代表安全與品質的意涵,集合了160位國內各領域如藥品、生技、化工、醫療、護理等橫跨產官學界組成評審團,針對所審查項目,找到該領域最頂尖的專家,通過行政、書面審查、簡報與實地勘查階段,決定是否通過標章認證。今年報名參加審查的醫療團隊共有三百五十個,經過嚴格的審查機制,評選出廿六個得獎團隊(2金、9銀、15銅)。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有幸榮獲「醫療週邊類/公益服務組」銀獎,而該項金牌從缺,評審委員錢宗良表示,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骨髓移植,骨髓配對與臍帶血已享譽國際,不少評審委員認為應得金獎,但亦有評委認為金獎代振十全十美,世界第一,考量全球文化結構不同,單就臺灣觀點無法在文化認同上取得第一的標準,因此該項目金牌從缺,慈濟服務網絡掌握了全球志工的優勢,委員期許要成為世界第一,近在咫尺,建議未來在志工方面加強國際文化溝通。(金奬、銀奬、銅奬的標準為世界第一、亞洲第一和全國第一)

  今年也是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連續第三年獲得國家生技醫療品質肯定。二0一六年中心以「建置國際化骨髓配型資料庫並發揮搶救生命之效益」通過評核獲得「SNQ國家品質標章」並以醫療院所類/醫院社區服務組獲「國家生醫療品質獎」銅獎的殊榮、二0一七年以「全球獨特志工網絡創造血液病患重生新契機」獲得「SNQ國家品質標章」肯定。

2018/12/21骨髓幹細胞中心日誌:榮獲SNQ銀獎與標章雙重肯定  2018/12/21骨髓幹細胞中心日誌:榮獲SNQ銀獎與標章雙重肯定  2018/12/21骨髓幹細胞中心日誌:榮獲SNQ銀獎與標章雙重肯定  2018/12/21骨髓幹細胞中心日誌:榮獲SNQ銀獎與標章雙重肯定
(2018年國家生技醫療品質銀牌獎座、2018國家生技醫療品質銀獎證書、SNQ國家品質標章證書。)  

醫療週邊類/公益服務組銀牌獎

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自1993年成立,以非營利組織形式推動造血幹細胞以及臍帶血捐贈,形成全球獨特之網路服務,目前已經建置超過42萬筆骨髓資料庫,儲存超過一萬二千人的臍帶血,完成5153例骨髓與周邊血幹細胞配對。另外靠著合作的志工,在滿意度以及多項量化指標皆有傑出成效。整體來說透過熱心服務志工,完成許多國際創舉,已受國際之肯定,代表台灣增加國家能見度,經評審委員一致肯定獲SNQ國家品質標章肯定。 

2018/12/21骨髓幹細胞中心日誌:榮獲SNQ銀獎與標章雙重肯定  2018/12/21骨髓幹細胞中心日誌:榮獲SNQ銀獎與標章雙重肯定
(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以「髓遇而安—全球獨特志工網絡締造生命重生新契機」榮獲第21屆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銀牌獎。攝影:劉蓁蓁)
(醫療周邊類公益服務組評審委員錢宗良表示,慈濟骨髓幹細胞的服務以達國際全球化,能掌握全球志工優勢實屬難得。攝影:劉蓁蓁)

2018/12/21骨髓幹細胞中心日誌:榮獲SNQ銀獎與標章雙重肯定  2018/12/21骨髓幹細胞中心日誌:榮獲SNQ銀獎與標章雙重肯定
(2018年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頒獎典禮,慈濟醫療志業執行長林俊龍親自上臺領獎。攝影:黃思齊)

全球資料庫獨特專有-全人全程志工關懷陪伴
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是一個完全不計人力成本的資料庫;也是全球愛心密度最強大的資料庫,更是以奉持『生命無價』為依歸的資料庫,譜寫出無數志工菩薩行者無所求付出,『以生命搶救生命』的光與美!志工服務角色與功能如下:
召募志願捐贈者
宣導造血幹細胞捐贈
幫助捐贈者完成捐贈
關懷病患,連結社會資源,協助解決經濟困難,及心靈支持,排難解苦
一九九三年十月,「慈濟骨髓資料庫」正式成立,並在慈濟志工大力宣導下,愛心響應人數大增;次年,配對成功的案例隨即到來,使得志工在宣導捐髓的任務外,進階至尋找散處各地的志願捐髓者,「慈濟骨髓捐贈關懷小組」應運而生。
資料庫的驗血建檔,志願者只要抽取十西西血樣即可檢驗入庫,和血癌病患配對成功後,才是實際捐贈的開始。關懷小組志工的任務,即是尋求遍布全臺各地的志願捐贈者,再勸動、陪伴他們進行捐贈。
每年出動超過十萬人次的志工人力在社區奔走服務,護持血液病患的生命,以志工的努力是為了讓病患有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概念來看,至二0一八年十一月三十日完成非親屬造血幹細胞移植的個案五千一百八十例來分攤平均志工人力,平均每一例背後有近五百人次志工的努力,所有志工均自費、自付時間或工作休假、付出體力,由此可見,病患取得非親屬的造血幹細胞移植實為不易,是許許多多的大愛匯集而成。

2018/12/21骨髓幹細胞中心日誌:榮獲SNQ銀獎與標章雙重肯定  2018/12/21骨髓幹細胞中心日誌:榮獲SNQ銀獎與標章雙重肯定
(左圖:20181120慈濟大學校園驗血建檔活動,青年學子熱烈響應。攝影:劉蓁蓁)
(右圖:關懷小組志工為了找尋一個人,雙足踏遍大街小巷為另一個生命奔波連線。攝影:葉文楷)

驗血活動宣導與召募

  對於造血幹細胞捐贈,證嚴法師一再強調:「絕不會為了救一個病人,而去傷害另一個健康的人。」本著搶救生命的悲懷,數以萬計非醫療專業的慈濟志工,便擔當起了勸捐的重責大任。就早期的民情風俗及觀念迷思下,勸捐是倍感艱辛的路。

  骨髓捐贈關懷小組志工結合全國各區合和互協志工團隊承擔起一場一場搶救生命的首部曲『驗血活動』,宣導骨髓幹細胞捐贈正確觀念,在茫茫人海中,如同掘井人般開啟會眾愛心湧泉,召募並強化志願加入資料庫建檔的意願,開啟病友重生的契機。志工抱持『街頭修行』的態度,被惡言相向、被不好聲色拒絕,都不怒不瞋不動氣,面臨種種困難和挑戰,不捨晝夜,匐匍前進,臨難不退,全力以赴,募心募髓。

  志工走入全國各社區進行「定點宣導解說」,這是勸髓的起點,是搭建『髓緣』重要的行動,通常都是選在人潮較多的定點,有捷運站出口、車站周遭、百貨公司、商圈、郵局、銀行、公園等地點,進行驗血活動前宣導,也會進行挨家挨戶勸募,深入到每個家庭或店家,讓大家清楚正確了解捐髓是「救人一命無損己身」的善行,來日配對成功時比較不會輕易反悔,這是建立國人重要正確觀念的推動。

2018/12/21骨髓幹細胞中心日誌:榮獲SNQ銀獎與標章雙重肯定  2018/12/21骨髓幹細胞中心日誌:榮獲SNQ銀獎與標章雙重肯定
(左圖:1993/10/24彰化八卦山第一場驗血活動。資料相片)
(右圖:2018/09/15嘉義世界骨髓捐贈者日活動。攝影:楊孟仁)

2018/12/21骨髓幹細胞中心日誌:榮獲SNQ銀獎與標章雙重肯定  2018/12/21骨髓幹細胞中心日誌:榮獲SNQ銀獎與標章雙重肯定  2018/12/21骨髓幹細胞中心日誌:榮獲SNQ銀獎與標章雙重肯定  2018/12/21骨髓幹細胞中心日誌:榮獲SNQ銀獎與標章雙重肯定
(志工把握每一個可以分享的機會,宣導造血幹細胞捐贈的正知正念。1。20180908台中科學博物館館前廣場,市民廣場,新時代廣場王伯嘉/2。20180915王翠雲/3。20180915王翠雲-005/4。20180930花蓮古卓郡)

幫助捐贈者完成捐贈

  早期資料庫建檔時,常發生字跡潦草以致辨識姓名有困難度,或電話號碼錯誤而找不到人;即使找到人,有時候花了許多心力溝通,但對方拒絕抽取骨髓,也是常有的事。即便如此,志工們仍盡心盡力找到捐者,促成非親屬間骨髓移植的生命印記。

  不管醫療科技如何進步,不變的是志工全面關懷的精神,為了讓捐贈者保持最佳的身心狀況,幫助受贈的病人爭取最大的生存機會,自配對成功後,由慈濟委員及慈誠隊員組成的「關懷小組」,便會對捐贈者展開全程的陪伴。

  關懷小組志工,曾歷經捐者體檢後改變主意不願捐髓,或半途因家人反對而喊停等狀況,但是憑著毅力和耐心,關懷小組多能護持捐贈者與受贈者完成造血幹細胞移植,完成救命的工作。志工無微不至的陪伴關懷,恰是慈濟造血幹細胞捐贈的最大特色,也就是不僅關心受幫助的病人,也要讓救人的捐贈者,獲得應有的尊重與關懷。

2018/12/21骨髓幹細胞中心日誌:榮獲SNQ銀獎與標章雙重肯定  2018/12/21骨髓幹細胞中心日誌:榮獲SNQ銀獎與標章雙重肯定
(左圖:關懷小組志工王孟專陪同捐者做捐後追蹤檢查。攝影:葉文楷)
(右圖:關懷小組陪同捐者到花蓮慈濟醫院捐贈周邊血幹細胞。相片陳烱宏提供)

病患陪伴關懷 愛永不停歇

全球特有之病患陪伴關懷,關懷小組志工的角色與功能:
1.人文陪伴與關懷-無價
2.移植醫療費用評估補助
3.生活經濟能力評估補助
4.支持系統評估及角色協助
5.生活事物協助-跑腿打雜、短期安置

志工團隊除腳步不停歇地維持骨髓資料庫穩定成長外,骨髓中心遇有移植醫院病友前來尋求配對後,即會依其意願,啟動病友居住地的社區關懷小組志工的陪伴及經濟評估,志工會主動聯絡病友到府關懷並進行社區評估移植醫療費用補助需要與否?
骨髓幹細胞中心也會依移植醫院別排定院區關懷志工團隊前往病友就醫醫院關懷與評估,如有需要協助,社區志工或院區志工任何一方都可以提出補助申請,中心核可後,即可給予移植醫療費用之優免。中心與志工採雙軌制評估的好處,不會因一個階段性評估覺得暫不需要補助,而造成後續療程中家中經濟陷入窘困之慮。此舉讓病友與家屬有最安心的依靠,不會掛一漏萬。
一旦社區關懷小組志工或院區關懷小組志工經由評估後,視其家境情形,如有生活經濟協助之需要,志工也會將其提報慈濟慈善基金會社工,並給予經濟補助或生活上協助。或結合與提供各式社會資源-例如病友治療之醫院的社工或兒癌基金會、其他基金會、縣市政府社會局、里長等,匯集各式社會資源,協助病友家庭安度暫時性難關。社區關懷小組志工或院區關懷小組志工在中心發案後,全程盡心陪伴,全程盡力關懷,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精神,視病猶親,自始至終,愛永不停歇。

2018/12/21骨髓幹細胞中心日誌:榮獲SNQ銀獎與標章雙重肯定  2018/12/21骨髓幹細胞中心日誌:榮獲SNQ銀獎與標章雙重肯定
(左圖:受贈者何昀軒(中)與慈濟志工宋秀端(右二)無話不談,相見歡亦成為觀禮陪伴重要成員。攝影:戴龍泉)
(右圖:(從左而右)葉文楷、王孟專與捐者沈士皓、受贈者陳雅君像一家人般分享重生的喜悅。攝影:張晏瑜)

中心專業化 志工標準化訓練

個案管理電子化-骨髓資料庫系統與志工網絡連結模式快速便捷。慈濟骨髓資料庫系統與全台志工網絡的連結模式,啟動快速、便捷的發案、接案、回報效率,獨步全球,創造令其他資料庫稱羨的『台灣唯一』與『全球第一』!

骨髓幹細胞中心以系統管理個案,所有動作在系統中操作,並連結相關的系統,如慈濟醫院檢驗系統轉入骨髓中心安排的捐贈者的感染性疾病檢驗報告、身體檢查報告、幹細胞細菌檢驗報告,並直接由骨髓中心依全球骨髓庫保密原則,隱藏捐者資訊,僅以代碼識別,發報告給病患小組。以最迅速、最精準的方式協助個案管理。

關懷小組志工受骨髓幹細胞中心委託執行各項業務,以血樣覆檢階段來說,一般件三天要回報找尋聯繫初配者結果,緊急件為一天期限。每位志工都了解救人如救火,手中掌握的是一個生命與一個家庭的未來,無不全力以赴,使命必達,因此志工的執行率是百分之百。

志工需要有專業的知識及服務品質,需要藉由骨髓幹細胞中心舉辦的教育訓練,建立平齊的志工素質與一致性的執行方式,自二00八年起,中心每年舉辦講師教育訓練認證課程,並輔導各區舉辦當地的志工教育訓練。至今已培育二百三十九名正式講師,超過一萬名認證志工,每年於社區培育近兩千名志工參與基礎認證。
  
2018/12/21骨髓幹細胞中心日誌:榮獲SNQ銀獎與標章雙重肯定  2018/12/21骨髓幹細胞中心日誌:榮獲SNQ銀獎與標章雙重肯定
(左圖:講師認識課程,志工們用心聽講,做筆記,吸收專業,以提供正確的服務。攝影:蔡瑞聰)
(右圖:李啟誠針對關懷小組最常遇到的問題進行醫務議題說明及研討。攝影:廖世淙)

生命之美 盡在愛與善

  非親屬的造血幹細胞捐贈,可以說是「利他」行為的極致表現,慈濟骨髓資料庫成立近二十五年來,每年不停歇地在各社區召募志願捐髓者抽血建檔,以維持並增加配對樣本數。一管十毫升的血樣,將化為救人的希望資料,締造生命的奇蹟。

  骨髓資料庫下設關懷小組志工,慈濟應該是全世界首創,因為是首創,沒有經驗可循,志工只能從實務過程中學習,邊做邊汲取經驗。

  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成立第二十五年,從引導民眾參與骨髓資料庫的資料建立,到捐者的陪伴及受贈者的關懷,慈濟志工用心編織出緊密溫馨的關懷聯絡網。一路走來,志工們有著不為人知的心情點滴和心路歷程,但他們總能時時將真心關切施於無助的受贈者身上,並將來自全球的讚歎,皆歸於充滿愛心的捐者與他們的家人。

  早期為了方便患者,配對成功的捐者,均到受髓者就醫醫院進行造血幹細胞的收集;各區小組志工找到捐贈者後,將人交給受贈者當地的志工照顧,形成社區關懷結構;後期因法規問題,改由捐者全數到花蓮、大林、台北等慈濟醫院進行捐贈,形成院區關懷結構。

2018/12/21骨髓幹細胞中心日誌:榮獲SNQ銀獎與標章雙重肯定  2018/12/21骨髓幹細胞中心日誌:榮獲SNQ銀獎與標章雙重肯定
(左圖: 德國取髓人員與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仔細核對項目,以確保將剛完成收集的造血幹細胞順利帶回。攝影:劉蓁蓁)
(右圖:取髓人員亦有專屬志工陪伴,院長林欣榮,幹細胞中心主任楊國梁亦給予送髓任務最大的祝福。攝影:劉蓁蓁) 

完整生命關懷 困境中不退卻

  1995年,慈濟骨髓資料庫躍升華人第一大骨髓資料庫,小組志工宣導捐贈,或找尋志願者,接觸對象多為捐者的一方,對於在各地醫院就醫的病患,實難以接觸。2002年,改制為「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後將關懷對象擴展到病患面。
在身心靈、經濟、全人全家完整的生命關懷背後,志工樂在其中,因為他們充分感受到來自病患內心深層的感恩,這分感動促使志工們無畏艱難的生命關懷任務。這二十五年的時間,慈濟志工們沒有在困境中退卻,不斷努力,留下了動人的生命教育足跡。

  慈濟骨髓捐贈關懷小組志工團隊是全球非常獨特的一種社區服務網絡,讓最陌生的兩位有緣人串連起生命連線,因為無所求的奮力付出,締造許許多多生命重生的新契機!

(文字:蘇蕙鈺,郭秀鳳,整理:劉蓁蓁)

閱讀 12 次數
我要掛號



來電
 
導航
 
掛號

繳費 

App

全站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