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台灣健康永續獎 花蓮慈濟醫院囊括台灣永續績優醫院獎、永續傑出人物獎

花蓮慈濟醫院在守護生命與健康的同時,落實證嚴法師與慈濟基金會推動慈善、素食、環保減碳等慈悲利他理念,在首屆台灣健康永續獎中不僅獲得台灣永續績優醫院獎,林欣榮院長更獲得永續傑出人物獎的殊榮。林欣榮院長在接受表揚後指出,這次能獲得評審的肯定,感恩上人的帶領,以及全院同仁的努力,花蓮慈濟將持續落實盤查,積極尋求更多減碳方法並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朝環境永續、守護地球的目標邁進。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2024年首度舉辦「台灣健康永續獎」,有30家醫院報名角逐,歷經嚴格評選,11月20日下午在圓山大飯店舉辦表揚大會。帶領花蓮慈濟醫院獲得二項大獎肯定的林欣榮院長,19日下午,也參與第七屆全球企業永續論壇,以「永續浪潮下醫療機構的逆境與因應」為題分享花蓮慈濟醫院團隊努力的策略與經驗。

◎醫療與環境永續 花蓮慈濟追求卓越全力以赴

林欣榮2016年接任院長以來,除了落實「人才培育,品質提升」為經營目標,更帶領全院同仁致力於推動醫療與環境永續工作。2023年,將各醫事職類、單位的環境管理委員會改組為淨零排放暨環境管理委員會,制定減碳策略方向及環境管理措施;12月成立永續發展辦公室,執行各項淨零減碳措施,為醫院未來的永續發展奠定基礎。隔月(2024年1月),與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簽署「醫院永續發展倡議書」。林欣榮院長指出,花蓮慈濟醫院自1986年啟業以來,願景與長期目標不僅實現對病人的承諾,達成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的任務,也確切的與全球永續發展目標(SDGs)相對應。在追求營運卓越,以高效管理和營運,推動智慧化醫院的願景,對應SDGs 12(負責任的消費和生產)、13(氣候行動)及16(和平、正義與強大機構),亦即致力資源有效管理和環境保護措施,確保醫院在氣候變遷挑戰下持續發展。在醫療專業卓越,花蓮慈濟醫院持續提升品質,取得多項國家級獎項、外部評鑑/認證,確保病人獲得最佳治療,包括設立AI智慧化實驗室,並通過ISO 15189認證,提升檢驗效率及準度,病患平均抽血等候時間從9.4分鐘減少51.1%,僅剩4.6分鐘;高齡友善窗口平均等待時間更僅1.8分鐘。醫院亦獲得ISO27001、ISO27017和ISO27018等多項資訊安全防護認證。符合SDGs 3(良好健康與福祉)、4(優質教育)及17(促進目標實現的夥伴關係),亦即在持續教育培訓和跨國合作上,分享最新醫學技術與知識,推動全球醫療發展。

◎落實健康平權 守護偏鄉健康

啟業38年來,花蓮慈濟醫院不僅建立全人照護服務模式,完善社區健康照護體系,更積極參與社會慈善活動,這些對應SDGs 1(無貧窮)和10(減少不平等),提供可負擔的醫療服務和社會公益活動之外,更具體減少社會不平等,改善弱勢群體生活品質。

為了落實健康平權,消弭花東兩縣偏鄉醫療困境,林欣榮院長自2019年起,帶領團隊整合東區17家醫院攜手合作,透過健保醫院總額風險調整移撥款計畫經費支持,以提升花蓮、臺東兩縣鄉親的平均餘命為目標,除運用地理資訊系統精準掌握醫療改善區域,策進醫療服務網絡,布建醫事人力支援,聚焦幫助高風險與弱勢群體。根據內政部統計處公布的資料,2021年花蓮及臺東兩縣平均餘命相較推動計畫前的2018年,各提升1.45、0.85歲,提升幅度高於這三年來全臺平均餘命提升的0.17歲。

因為有資訊科技輔助,花蓮慈濟醫院推動「無牆醫院」概念,積極發展遠距醫療,結合AI篩檢系統,改善偏鄉醫療平權,藉由資通訊技術打造APP,整合「雲地資源」,改善偏鄉就醫可近性,便利有醫療需求的民眾。在院內推動開發智能巡房APP與病患服務APP,突破傳統縮短醫病距離,更減少紙張浪費。

花蓮慈濟建立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制度,發展專業及人文兼具的人才培育制度,推動性別平等的工作環境。符合SDGs 5(性別平等)和8(就業和經濟增長),通過平等教育和職業發展機會,培育出更多具備專業和人文素養的醫療人才,支援宜花東三縣市有需要的醫療院所,促進社會全面發展。

◎導入AI智能 減碳並提升效能

花蓮慈濟醫院努力朝著2050年零碳排目標邁進,今年初與ISO輔導機構–-優樂地永續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盤查碳排放量,並通過ISO 14064-1溫室氣體盤查認證,於10月取得國際查驗機構認證證書。且為了減少碳排放量,採取一系列節能措施,包括汰換舊有空調主機,引入變頻、節能及熱泵系統,提高電力使用效率;同時,在廢棄物處理上從源頭內部減量,降低環境負擔。

花蓮慈濟醫院推動綠色醫療多年來,已將節能減碳融入到日常醫院環境管理中,運用AI智能監測系統,控制室內溫度和空氣品質達到節能減碳,並透過大數據演算,分析時間人流、二氧化碳,進而整合建築空間節能運轉策略,打造空調智慧化控制管理模式,在預測人流擁擠、空氣品質下降前,提早介入,使空調耗能曲線最佳化。這項措施更在今年榮獲「經濟部節能標竿獎」銀獎。

◎永續傑出人物獎是對花蓮慈濟全院同仁的肯定

林欣榮院長是知名的腦外科權威醫師,因不捨患者病苦,投入再生醫學臨床及研究已超過四分之一世紀,不僅帶領團隊從事幹細胞研究,是臺灣首位成功將胚胎幹細胞移植到巴金森病患者腦部的醫師。同時依循政府法規,率先以G-CSF內生性幹細胞療法幫助腦中風、腦傷的病人,並已應用造血幹細胞、自體間質幹細胞、臍帶血執行腦中風治療臨床試驗。

在對抗惡性腦膠質瘤細胞的新藥研究,林欣榮院長與研究團隊在當歸萃取物上發現可以治療癌症的成分,技轉後,進一步合成出單一小分子活性多標靶藥物,結合緩釋錠片,製造出產品Cerebraca® Wafer,可將小分子藥物局部釋放到病灶處,於2017年開始臨床試驗,已完成第2期臨床試驗,正著手計畫啟動全球Phase II/III期臨床試驗。

此外,評審委員也肯定林欣榮院長帶領花蓮慈濟醫院團隊在提升偏鄉醫療服務平權,推動遠距醫療和智慧健康管家APP,改善偏鄉居民的就醫可近性,並在院內與鐵路局合作,設置全國首座的臺鐵行動車站,便利病患及家屬,認為「林欣榮院長以其卓越的領導力、創新精神和對社會的深厚關懷,為花蓮慈濟醫院的永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我們堅信,他是永續傑出人物獎的不二人選」。

林欣榮院長很感恩評審委員,他強調,無論在任何領域,團隊合作非常重要,在花蓮慈濟醫院,照護病人、醫療有團隊,推動環境永續也是跨團隊合作,這次能獲得永續績優醫院及個人獎肯定,「完全是因為我們有上人的帶領,精舍師父、醫療法人及慈濟人的支持,以及全院同仁全力以赴的成果」。

img 2

圖:首屆台灣健康永續獎,花蓮慈濟醫院囊括台灣永續績優醫院獎、永續傑出人物獎。左五為林欣榮院長在首梯頒獎結束後,與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左六)、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左七)、以及代表慈濟基金會接受全球企業永續獎「社會共融領袖獎」表揚的顏博文執行長(左三)等人合影。(游濬紘攝)

img 3img 4

左圖: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左)頒發台灣健康永續獎「永續傑出人物獎」給林欣榮院長。(游濬紘攝)
中圖:林欣榮院長:永續傑出人物獎也是對花蓮慈濟全院同仁的肯定,感恩全院同仁的努力。(游濬紘攝)

img 5img 6

左圖: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左)頒發台灣健康永續獎「永續績優醫院獎」表揚花蓮慈濟醫院,由林欣榮院長代表受獎。(游濬紘攝)
右圖:在首屆台灣健康永續獎即囊括台灣永續績優醫院獎、永續傑出人物獎,林院長指出「因為上人帶我們做永續已四十多年」。(游濬紘攝)

img 7img 8

圖: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左)頒發台灣健康永續獎「永續傑出人物獎」給林欣榮院長。(主辦單位提供)

img 9img 10

左圖:林欣榮院長(左三)領獎後與同仁代表合影。(游濬紘攝)

花蓮慈院李啟誠榮獲「國際醫療典範獎」

花蓮慈濟醫院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暨國際醫學中心主任李啟誠,積極推動骨髓移植技術發展及國際醫療交流,11月20日榮獲國際醫療典範獎個人獎殊榮。他說,每到海外執行國際醫療的任務,就像佛家所講的千手觀音,有如證嚴法師的指梢觸角「眾善奉行,是諸佛教」。他將持續帶領同仁將慈濟大愛種子拓及海外,幫助有需要的民眾。

姐妹我挺妳! 花蓮慈院團隊分享乳癌治療新資訊

花蓮慈濟醫院與TBCA乳癌病友協會合辦的「慈馨聯誼病友會‧醫學講座」在11月16日登場,由中醫預防醫學中心副主任陳中奎、心血管暨粒線體相關疾病研究中心博士巫玉琳、一般外科醫師何靜淳、血液腫瘤科朱崧肇醫師等分享最新的治療方式,以及透過中醫與西醫合併治療可幫助病人改善副作用不適,吸引近百位乳癌病友、家屬一同參與。

了解我們的肺功能 花蓮慈院與慈濟樂齡大學共同守護長者呼吸健康

11月20日是「世界肺阻塞日」,花蓮慈濟醫院胸腔內科與慈濟大學社會教育推廣中心樂齡大學於15日上午合辦肺阻塞(COPD)衛教推廣活動。劉迪塑醫師指出,希望能提升民眾對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認識,讓潛在患者能夠提早就醫檢查、診斷,同時傳遞正確的預防與治療觀念。

花蓮慈院與中研院合作 首創研發視網膜治療新技術獲「未來科技獎」

花蓮慈濟醫院眼科部葡萄膜科主任李岳章醫師,參加研究部眼科研究中心主任蔡榮坤與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呂仁博士所帶領的團隊,全球首創「利用小分子藥物將人類纖維母細胞直接重編程為視網膜前驅細胞以治療感光細胞退化」的視網膜治療新技術,不僅可望為因感光細胞退化導致的視力損失提供創新療法,並榮獲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頒發「2024年未來科技獎」。

img 1

圖說:花蓮慈濟醫院眼科部葡萄膜科主任李岳章醫師(右三),參加研究部眼科研究中心主任蔡榮坤(左三)與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呂仁(右四)博士所帶領的團隊,
以全球首創「利用小分子藥物將人類纖維母細胞直接重編程為視網膜前驅細胞以治療感光細胞退化」的視網膜治療新技術,榮獲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頒發「2024年未來科技獎」。(攝/國科會提供)

高空異物墜落嚴重腦傷昏迷 花蓮慈院中西合療助小勇士重生

2024年7月24日,一場高空異物墜落意外,造成年僅7歲的安安頭部粉碎性骨折,碎片插入腦組織,造成嚴重腦傷昏迷、瞳孔放大,被轉送至花蓮慈濟醫院就醫,由神經脊椎微創外科主任洪祥益與團隊,緊急為安安進行開顱減壓手術,這時候昏迷指數評估僅有3分(滿分15分)。花蓮慈院組成跨科別醫療團隊,在急診、神經外科、小兒科、中醫科、復健科、耳鼻喉科等醫療團隊的合作下,受傷住院治療約3個半月後,11月12日小勇士安安在親友及醫療團隊的見證下,可以走著出院了,在醫師節這天給了醫療團隊最棒的醫師節禮物。

花蓮慈院創新生物列印技術 在國際發明展囊括2金、1特別獎、1大會獎

花蓮慈濟醫院以創新技術「可攜式生物列印機暨快拆式擠出機模組」榮獲美國創新發明展金牌與羅馬尼亞的特別獎後,再以創新產品「精巧微環境模擬平台-配備快拆擠出機的生物列印機」勇奪2024 IWIS國際華沙發明展金牌及備受矚目的波蘭大會獎,已先後囊括國際四大獎項肯定。

花蓮慈濟醫院吳彬安副院長榮獲台灣醫療典範獎

2016年到花蓮慈濟醫院服務的副院長吳彬安醫師,行醫44年,致力提升偏鄉醫療品質,足跡遍布南臺灣與東臺灣。他在證嚴上人、林俊龍執行長及林欣榮院長支持下,協助規劃、健全東臺灣等三家慈濟醫院設備、延攬人才,幫助受困於縱谷交通不便的血液透析病友,領軍AI中心推動智慧醫療,並以多年醫管經驗助花蓮、臺東救災防疫轉型,經花蓮縣醫師公會推薦,榮獲台灣醫療典範獎。11月9日下午,接受總統賴清德頒發獎座表揚。

  11月12日是醫師節,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11月9日下午在圓山大飯店舉辦慶祝大會並表揚台灣醫療典範獎暨台灣醫療貢獻獎。歷經二階段評選,全台灣有20位醫師獲頒台灣醫療典範獎殊榮。吳彬安副院長在受訪時特別感恩上人、林院長以及院內單位團隊,多年來對他的支持。

◎醫學系畢業後 醫涯足跡不曾離開偏鄉

  吳彬安副院長自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畢業後,足跡幾乎不曾離開偏鄉,前10年軍職服務中,主要在基層部隊衛生單位、野戰醫院、臺東陸軍醫院、金門花崗石醫院均屬軍方偏遠離島醫療機構,因而在1982年獲得優良軍醫的肯定。自國軍高雄802總醫院退伍後,轉任省立屏東醫院放射科主任,自此在南臺灣多家小型醫院服務20餘年。

◎守護婦女健康 無城鄉差距

  當時,乳癌為女性好發癌症第一位,但只有都會區大型醫院設有乳房攝影X光機設備,於是吳彬安醫師為屏東醫院爭取添購乳房攝影X光機,開始推動偏鄉醫院乳癌防治,之後到新營、旗山、恆春等醫院任院長,亦陸續爭取設置,以幫助婦女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直到2010年,他轉任朴子醫院院長,即使當時南部很少有乳攝車,仍持續推動乳癌篩檢,也因而獲邀請擔任國民健康局「乳房X光攝影影像品質提升及人員培訓計畫」審查委員多年,對於臺灣偏鄉地區公共衛生推廣與乳癌防治貢獻良多。

◎為烏腳病病人撰文發聲

  1998年,吳彬安醫師任省立新營醫院副院長後,督導北門分院烏腳病防治中心業務,帶領王銘玉醫師等醫護團隊細心照護烏腳病病友,開辦定點巡迴醫療繞村服務、烏腳病特別門診、以及相關業務人員在職教育訓練研習會,增進對烏腳病的認識及防治工作聯繫,並落實追蹤功能。為此,他還在《台灣醫界》撰寫專文「烏腳病的悲歌」,呼籲政府正視烏腳病對病人身心、家人、社會乃至靈性層面的影響。

  2005年,吳彬安醫師在高雄旗山醫院院長任內,結合旗山、六龜、美濃等鄉鎮10家基層診所,組成旗山、蕉城兩社區醫療群,推動繼續教育、雙向轉診及社區醫療資訊系統等服務。當時在社區公衛防疫工作,「旗山社區公衛群」,獲醫策會指定為「肺結核防治示範點」。◎累積豐厚醫管經驗 

協助各院提升病安品質始終如一

  從吳彬安醫師在南臺灣20多年的從醫里程,可以看到他積極結合社區醫療服務與社區健康營造的兩大理念,推動偏鄉醫院成為優質、全方位照護的社區型醫院。他汲取新知,與時俱進,至今仍是醫策會評鑑組經營管理領域的評鑑委員,協助各院提升病人安全與品質。

  吳彬安醫師在8年前應同學邀請到花蓮慈濟醫院任副院長,在證嚴上人支持下,協助關山慈院、玉里慈院規劃設置血液透析室,先後於2019年、2022年啟用,照護池上、海端、鹿野、延平及關山等臺東縱谷5鄉鎮,以及花蓮縣南區富里、玉里、卓溪、瑞穗、豐濱,甚至臺東縣沿海北區的長濱、成功等鄉鎮的腎友。

◎協助花蓮慈院發展智慧醫療 成果豐碩

  因洞悉未來醫療與智慧醫療發展,在林欣榮院長支持下,領軍AI團隊,發展AI智能醫院,以補花東偏鄉醫療資源、人力之不足等困境。帶領檢驗醫學科智能化,大大縮短花蓮鄉親檢驗時間。不只將抽血櫃台優化,將高齡、輪椅、嬰幼兒、急件病人分流外,還引進「智能報到備管機」到東部,醫檢師不用再手工貼上條碼及準備抽血管,經過半年試營運平均服務人數增加10%,病人等候時間縮短23%。實驗室引進「檢體傳送機器人」升級成智能實驗室,因可減少人員接觸檢體,且降低檢體間交叉感染的風險,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發揮很大的功能。

  近年,與商之器(EBM)、輝達(NVIDIA)打造人工智慧(AI)行動化平台。首創AI Medical專案是以乳篩風險Al模型整合醫療服務流程的應用,整合開發以AI輔助的乳房攝影診斷及治療流程。智慧式全方位行動巡房APP,建置符合臨床需求的行動平台,獲得SNQ國家品質標章認證。

  這8年來,吳彬安副院長在花蓮也歷經2018年的206大地震、2021年4月的太魯閣列車事故、2022年的918玉里大地震、2024年403大地震,以及威脅全球3年餘的新冠肺炎疫情。在這多次的天災及疫情間,他不僅多次承擔新聞發言工作,幫助外界了解傷患的最新狀況,最重要的是他過去在南臺灣累積的醫務管理經驗,轉換成協助花蓮慈院蛻變的力量,帶領工務團隊勘災、復原;其中督導建置急診大傷系統資訊化,具體成效多。

 img 1

圖:吳彬安副院長(右二)在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醫師節慶祝大會,接受總統賴清德(左二)頒發「台灣醫療典範獎」表揚。左一為衛生福利部部長邱泰源、右一為全聯合理事長周慶明。(游濬紘攝)

img 2

圖:吳彬安副院長(右三)與多位同獲台灣醫療典範獎殊榮的醫師,與賴總統(右六)等人合影。(游濬紘攝)

img 3img 4

左圖:2016年到花蓮慈濟醫院服務的副院長吳彬安醫師,行醫44年,致力提升偏鄉醫療品質,足跡遍布南臺灣與東臺灣。經花蓮縣醫師公會推薦,榮獲台灣醫療典範獎。(游濬紘攝)
右圖:吳彬安副院長獲獎後,在個人臉書發文,感恩上人、林欣榮院長、花蓮縣醫師公會理事長周朝雄、常務理事黃啟嘉,以及44年來所經歷過許多不同屬性的醫療院所、學校與機構所有的長官、師長、同仁與朋友的幫忙與鼓勵。

img 5img 6

圖:取自吳彬安副院長個人臉書上的照片。

花蓮慈濟醫院早產兒回娘家 遊戲體驗觀察孩子成長家長也紓壓

花蓮慈濟醫院小兒部與護理部在11月9日上午舉辦早產兒回娘家活動。透過親子製作海浪鼓、闖關遊戲、紅鼻子叔叔說唱等團康,一起觀察孩子的身心發展。小兒部朱紹盈醫師與兒童牙科李嘉諭醫師分享親子閱讀、幼兒牙齒保健,希望帶給家長更多的知能。小兒部主任張宇勳以「成為小孩翅膀下的風」與家長共勉,叮嚀小孩成長過程最需要的就是爸爸媽媽的寵愛與支持。

感受慈濟醫療人文之美 莫三比克TEEP教育團參訪花蓮慈院

莫三比克優秀外國青年來臺蹲點計畫(Taiwan Experience Education Program,簡稱TEEP)教育團(下稱莫三比克TEEP教育團)在11月7日來到花蓮慈濟醫院交流,由志工室主任顏惠美分享花蓮慈院的溫馨醫療故事、走一趟生老病死的照護過程及了解慈濟醫療人文等,一系列參訪讓他們一改過去對醫院的冰冷印象,直說慈濟醫院是充滿溫暖與愛的醫院。

img 1

圖說:莫三比克TEEP教育團在11月7日來到花蓮慈濟醫院交流。


來電
 
導航
 
首頁

醫指付 

醫療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