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慈濟醫院響應世界衛生組織(WHO)「世界病人安全日」,在9月23日於門診大廳舉辦病人安全週活動,邀請婦產部陳姵辰醫師分享「孕期高血壓」,希望提升民眾對於孕產婦疾病的知識,一起守護孕產兒安全。
搜尋-新聞報導
來自香港的58歲江女士,6月間因記憶力嚴重衰退、意識混亂、甚至不自主肢體抽動,臥床不起、無法說話,在當地醫療束手無策,她先生在友人的建議下,帶著她和檢查報告到花蓮慈濟醫院求醫,經中西醫合療團隊以精準中草藥抑制她的PRNP(普里昂蛋白)基因製造變異蛋白質,以及針灸、經顱磁刺激術、復健等治療方式,一個月後,她的運動功能、認知及動作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夫妻倆也漸獲信心。
今年7月凱米颱風肆虐台灣,花蓮馬姓一家三口的座車,遭大樓掉落的女兒牆砸中,造成1死1重傷,所幸受傷的7歲馬小弟,經慈濟醫院中西醫合療,生命跡象逐漸穩定,該院副院長、中醫師何宗融指出,執行針灸的3個時辰相當關鍵,現在馬小弟愈來愈進步,還會唱歌,希望出院可以開演唱會。
4年前,花蓮濟醫院林欣榮院長與中西醫合療團隊發表《能醒‧能走》,收錄25個真實病人故事,分享他行醫40年的腦醫學救命筆記,連年熱銷追印;9月15日傍晚,在國際慈濟人醫年會靜思書軒展場的簽書會,甫上市的英文版能醒能走“Miracle Recovery of Brain Injury”,可讓來自全球各地的慈濟義診志工及海外讀者,即使不熟悉中文也能深入字裡行間,見證生命奇蹟。
國際慈濟人醫年會9月15日到17日在花蓮靜思堂登場。國際慈濟人醫會於1996年成立,總會設於臺灣。在臺灣有12支義診隊伍;在海外,有11個國家共58個據點;除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海內外的義診團隊每年都會趁著中秋佳節,回到花蓮參加年會,並與證嚴上人團聚。
15日下午,林欣榮院長與在非洲莫三比克的師姊蔡岱霖以「風月同天」分享當地的賑災、義診後,5點30分,隨即在靜思書軒展場,展開小型的中英文版「能醒能走」簽書會。
「用案例分析專業、用實例講述醫療、用細心看見用心」是《能醒能走》這本書的特色。深刻體會病人的生命沒有「等待」二字的林欣榮院長表示,在花蓮慈濟醫院醫療團隊的努力下,已翻轉過去「後山」醫療落後的刻板印象,常有重症病人慕名自外縣市,甚至自海外來到花蓮求治。
許多海外志工因不熟悉中文,一直期待能有英文版的《能醒能走》;為滿足讀者的需求,花蓮慈院與經典雜誌出版團隊合作,自原中文書選出13篇故事翻譯成英文版,從醫療團隊與病人之間,讓讀者不僅可以閱讀腦瘤、腦中風、腦傷……等難症、重症的醫治過程,同時可以了解大腦各部位的功能。
例如罹患惡性腦瘤的阿鳴,因為腫瘤長在額葉,受腫瘤擠壓的影響,讓他平日的執行力與判斷力發生變化,家人起初還以為他是被「卡到」,四處問神;事實上,卡到病人的不是牛鬼蛇神,而是腫瘤。
又例如,有一個遠嫁他鄉的年輕的女病人小卉,因為腦幹梗塞性腦中風,雖經緊急放了一支支架救回生命,卻出現閉鎖症候群,於是返回家鄉找林欣榮院長進一步治療。閉鎖症候群症狀往往是除了眨眼以及眼球轉動之外,不僅無法有任何臉部表情以及肢體動作,更被剝奪了言語咀嚼、吞嚥、呼吸等功能。
小卉到院之後,經血管攝影檢查,林欣榮院長指出,醫療團隊決定在她的基底動脈再加放兩支支架,並在手術後開始接受內生性幹細胞療法、中西醫合療。多年過去了,小卉已可以站起來走幾步路,簡單的口語溝通、滑手機、打字,小卉的進步也給醫療團隊許多正向的鼓舞。
林欣榮院長指出,長者常見的腦神經疾病有巴金森、腦部大小血管阻塞、腦積水、腦萎縮症,而且可能同時有二種以上的疾病,書中故事裡就有被診斷嚴重巴金森病的病人,他嚴重的動作障礙及尿失禁,竟是水腦症的症狀,於是做了腰椎腹腔引流手術後,那些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的症狀也獲得改善。
過去,因為只有中文版的《能醒能走》,讓許多海外的慈濟志工、民眾不知如何和身邊不熟悉中文的親朋分享,這次“Miracle Recovery of Brain Injury”發行後,首次簽書會即獲得好評:可以在字裡行間看到林欣榮院長與醫療團隊如何幫病人找出真正的病因對治,並鍥而不捨為病人量身打造治療計畫的用心與專業。
左圖:15日下午,林欣榮院長分享在莫三比克的賑災、義診後,隨即在靜思書軒展場,展開小型的中英文版「能醒能走」簽書會。(游繡華攝)
右圖:國際慈濟人醫會志工翻起學員證,請林欣榮院長在書上寫下她的姓名。(游繡華攝)
左圖:來自菲律賓的志工陳麗君師姊(右一)帶著年輕人與林欣榮院長合照。(游繡華攝)
右圖:林欣榮院長與慈大醫學系學生、志工合影,立者前排左三為陳宗鷹副校長。(游繡華攝)
臺灣將在明年進入超高齡社會,推估在2035年邁向極高齡社會。花蓮慈濟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高聖倫指出,面對快速老化,老年醫學科自2021年結合護理部、復健醫學部、營養科,發展以抗衰弱為核心的高齡友善整合照護模式,以去年收治的293位衰弱病人為例,他們在心情、營養、肌少症風險及活動功能等方面皆有顯著改善。
現代人工作生活中常常會遇到久坐或久站的情況,長久下來容易出現腰痠背痛的症狀,讓許多民眾困擾不已,一方面想要看醫生尋求醫療協助,又擔心自己小題大作,不看醫生又會渾身不對勁,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張簡媜鶧醫師表示,這時候可以嘗試用一個穴位來做身體調理,那就是中醫十總穴之中的委中穴。(委中穴衛教影片連結 https://youtu.be/Os0JzFHieSU )
9月5日是國際脊髓損傷日,花蓮慈濟醫院東區脊髓損傷醫療重建中心與傷友聯合舉辦「愛要脊時,讓生命發光發熱」活動,展售傷友文創品及手作美食;慈濟醫療法人副執行長郭漢崇、院長林欣榮等脊髓損傷照護團隊也到場祝福,輪椅界的神鵰俠侶歐淳友、蔡美雅夫婦視彼此為生命中的太陽,更以「不要放棄,珍惜彼此,努力向前」與傷友及家人共勉。
國際脊髓協會(ISCoS)宣布9月5日為脊髓損傷日(SCI-Day),並積極關注脊損傷患者及提高民眾意識。脊髓損傷帶來的不僅僅是無法行走而已,傷友還必須面對心裡、社會以及工作等相關問題。花蓮慈濟醫院東區脊髓損傷醫療重建中心透過「愛要脊時,讓生命發光發熱」活動,希望能為傷友及他們的家人帶來陽光。這次的活動也獲得花蓮縣脊髓損傷福利協會及傷友的響應。
早上8時30分左右,花蓮慈濟醫院大廳展攤以擺滿傷友的作品,包括手作的金縷藝術品、陶藝品、編織包包、手工鋼筆等文創品,以及手工餅乾、咖啡凍、溏心蛋、涼拌素若小黃瓜、滷豆干、滷蛋、饅頭等。深受花蓮慈院同仁及道院的鄉親喜愛。
花蓮慈濟醫院教學部9月4日開辦AI虛擬病人教案撰寫工作坊,醫師等各醫事職類承擔教學的同仁齊聚一堂學習並分組實作,未來將透過AI虛擬病人(Virtual Human)平台,讓醫學生及其他醫事職類的實習學生,在接觸真實病人及實務工作之前,能有更多的臨床技能學習與練習,增進與病人之間,包括詢問病史、檢查、處置、衛教、甚至和家屬溝通……等互動的能力,同時也減輕同仁在教學上的工作量與壓力。
孩童不慎撞斷新萌發恆齒時不用慌,花蓮慈醫院牙科部牙髓病科主任賴博堂指出,發育中恆牙根尖孔尚未完全閉合,若能在七天黃金治療期內,控制牙髓神經感染並保留健康的牙隨組織和齒質,多數仍能保留恆齒成長潛能。
賴博堂主任指出,牙齒構造由外而內分為牙釉質、牙本質、牙髓腔,牙髓腔內有血管、神經及結締組織,剛撞斷時斷裂處露出紅紅的,就是牙髓組織外露,若以傳統根管治療(抽神經),會使牙根停止發育、齒質變得脆弱,且失去感知;如果能先評估,清理牙髓神經避免感染,仍有機會保留健康的牙髓組織和齒質,也就是保留牙髓活性,讓根管壁繼續發育增厚;這時若能盡快以生物相容性高生醫材料黏合,會有不錯的成功率。
7歲孩童小松是在一年半前不小心把上顎新萌發的恆齒撞斷,經急診醫師會診根管治療科賴博堂主任接手以活髓治療。現在的小松雖然偶爾會因咬到堅硬的食物而使黏上去的斷片掉落,需再重新黏上之外,整顆牙仍保留恆齒成長潛能。
另外,年輕恆齒斷裂後,根尖腫起來,即是牙髓發炎;這時就要看感染程度與牙髓殘存的活性,賴博堂主任表示,若牙髓發炎侷限在牙根管的中、上段時,還是能嘗試活髓治療;若牙髓已壞死至牙根中段以下,就要評估牙髓再生術式。
賴博堂主任說,牙髓再生是在將根管感染控制後,誘導血塊生成至根管內,引導外面的牙骨質與造骨細胞往牙根內生長,使根管壁增厚;這樣也能使齒質結構接近正常,有利於長期的使用。甚至有些患者在追蹤治療一段時間後仍可發現牙髓活性恢復的情形。
賴博堂主任指出,牙髓治療、牙髓再生等治療術式需要特別的材料及更精密儀器輔助操作;因此提醒患者因尋求相關牙髓病專科醫師治療。若以活髓治療、牙髓再生術仍無法獲得改善,就需以傳統根尖成型術,在清創後填充材料至根尖,但此時牙根就會失去加厚與增長的潛能了。
左圖:花蓮院牙科部牙髓病科主任賴博堂醫師表示,發育中恆牙根尖孔尚未完全閉合,若能在七天黃金治療期內,用顯微鏡控制牙髓神經感染並保留健康的牙隨組織和齒質,多數仍能保留恆齒成長潛能。(陳炳宏/攝)
右圖:7歲孩童小松是在一年半前不小心把上顎新萌發的恆齒撞斷,圖為術前照片1。(賴博堂提供)
左圖:7歲孩童小松是在一年半前不小心把上顎新萌發的恆齒撞斷,圖為術前影像2。(賴博堂提供)
右圖:7歲孩童小松是在一年半前不小心把上顎新萌發的恆齒撞斷,圖為術前X光影像。(賴博堂提供)
左圖:7歲孩童小松撞斷後一年半後牙齒成長狀況。(賴博堂提供)
右圖:歲孩童小松撞斷後一年半後牙齒成長狀況X光片。(賴博堂提供)
「這是我們夫妻的心願!」謝易展與黃詩伊夫妻,為了感恩慈濟志工圓滿太太母親的身後事,於9月11日,捐贈一輛全新救護車給花蓮慈濟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