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運動傷害衛教
肌肉與韌帶在急性受傷後會因血管功能及細胞內化學反應功能減少,而導致出血、發炎、紅腫、疼痛等現象。因此受傷後,應立即接受適當處理,以免傷害惡化!較嚴重的傷害應送醫處理較佳。一般而言,對急性傷害的治療計畫通常要謹記一個原則,那就是「PRICE」,所謂P就是保護(Protection),R就是休息(Rest),I就是冰敷(Ice),C就是壓迫(Compressing),E就是抬高(Elevation)。在急性傷害處理後,必須第一時間將傷者送至醫院,視其受傷情形安排不同治療方式,分為藥物療法、保守療法與手術療法以及術後復健療法。
保護(Protection)
目的:保護受傷組織,避免二度傷害
上肢:用副木、支架或貼紮限制關節動作,用懸吊帶減少重力作用
下肢:用副木、支架或貼紮限制關節動作,用柺杖減少載重每天應取下固定物2-3次,作緩和之關節活動與等長肌力運動以避免關節僵硬及肌肉萎縮之後症。
休息(Rest)
目的:減少疼痛、出血、腫脹,應暫時停止任何會引起疼痛的動作與活動。
冰敷(Ice)
冰敷的生理作用:
1. 使血管收縮、血流變慢→止血、減少腫脹
2. 使神經傳導速率變慢或阻礙神經傳導→止痛、放鬆肌肉
3. 抑制肌肉收縮速度與張力→放鬆肌肉
4. 減緩代謝速率→消炎、止痛。
可使用冰塊冰水袋或市售的冰敷包,以微濕毛巾包裹,置於患部即可受傷後應立即開始(1小時內為佳),每次以15-20分鐘為限,間隔1~2小時,持續1~2天。在患部不再腫脹或惡化即可停止!
另一方面冰的溫度不能太低,要不斷留意傷處有否因過度受冷卻而產生凍傷的情況。因為受傷後引起神經性痛楚,再加上冰敷因冷卻而減低的神經敏感度(即麻痺的感覺),令傷者混淆正常皮膚應有的反應,即使在過冷的情形下仍不能及時感受到,造成凍傷。
所以用冰塊或冰袋都不應從冰箱內取出後立即敷存在患處,如用冰塊應以毛巾隔開皮膚,避免直接接觸;如用冰袋便應放在室溫1至2分鐘後才使用,用薄手巾分隔皮膚。
壓迫(Compression)
目的:止血,減少或消除腫脹。
用彈性繃帶或彈性護套彈性繃帶包紮的原則:
1. 選擇適當的繃帶尺寸
2. 由遠端往近端包紮
3. 繃帶壓力要平均,不可產生縐折,鬆緊要適中
4. 肢體遠端要露出以觀察血液循環
5. 以螺旋形、八字形較常用
抬高(Elevation)
目的:止血,減少或消除腫脹,在受傷後24小時內應儘可能將受傷肢體抬高,應高於心臟位置合併冰敷、壓迫與抬高,效果更佳;抬高肢體時如能同時做等長肌力運動,促進血液及淋巴液回流效果更佳
一般而言,在急性傷害發生後24-48小時內,皆進行「PRICE」原則,持續時間長短視傷害情況而定!
假如較嚴重的傷害如:頭部或脊椎傷害,外出血、骨折、關節脫臼,感覺喪失及身體不適應立即送醫處理以及在急性處理後,還會有不適如:疼痛、腫脹、僵硬、關節不靈活或雜音、不穩…等等最好找醫師貨物理治療師做進一步的評估和治療!
不論是保守療法或術後復健,對於受傷肢體都是要防止傷害繼續發生,保護受傷組織,並且促進組織瘉合,然後才是恢復受傷組織的功能。對於非受傷肢體則是強調維持所有正常的功能。這樣的治療包括:
1. 藥物治療
2. 固定保護
3. 物理治療之儀器治療
4. 物理治療之運動治療(被動關節運動、主動關節運動、肌力及肌耐力訓練、關節鬆動術等)
5.回運動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