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兒童尿床的處理

2016.11.16

兒童夜尿症,又稱尿床,是一個常見的問題。根據醫學上定議,如果男孩六歲,女孩五歲以後,仍然持續每個月有兩次或兩次以上會在夜間尿床的話,才稱為「小兒夜尿症」 。其發生的原因大部份還是與發展較遲緩,如中樞神經或膀胱肌肉神經系統尚未成熟相關。在流行病學統計,5歲的兒童有15%有尿床問題,而到了15歲的青少年,仍有1~2%的比例仍有尿床問題。根據研究發現,此部份與遺傳基因有明顯相關,若父母小時候有尿床問題,其子女有尿床的比例有44%~77%。而其他尿床的原因還有心理方面的因素,夜間尿液生成過多,以及泌尿或神經系統疾病等等。依據尿床的種類,可分為原發性及次發性。原發性是指從未間斷過尿床的問題,又可分為單一症狀夜尿症及非單一症狀夜尿症。非單一症狀夜尿是指除了夜間會尿床外,白天亦有頻尿,甚至尿褲子等問題,因此較為複雜。次發性夜尿症是指曾經有過至少六個月以上沒有尿床但之後復發尿床,這種情形一般和生長發展較無相關,而是後天因素如尿路感染,糖尿病,睡眠呼吸中止症,心理因素等影響造成。
大家會問的疑問是兒童尿床會自己好嗎? 其實是會的,研究顯示,原發性尿床在無任何治療之下,每年有14%的比例會自癒。那何時才需要治療?一般來說如果上小學仍有尿床其實可以及早治療,理由是因為尿床孩子容易沒有自信,影響人際關係發展。關於尿床如何治療,可分為第一線非藥物治療,第二線藥物治療。非藥物治療,包含行為治療:加強訓練憋尿,限制晚間飲水,避免便秘。再訓練過程中,父母應少責罵,多鼓勵,可以使用鬧鐘定時起床上廁所,無論其是否有脹尿的感覺。之後慢慢延長鬧鐘設定時間,最終可達到不會尿床的目標。一般來說,如有徹底計畫執行,能夠有七成左右的成功率,並且戒掉尿布後也較不容易復發。而第二線藥物治療則用於行為治療失敗,目前常用的藥物有三類,包含1. 抗利尿激素:睡前服用可減少夜間尿液產生2. 抗膽鹼藥物:放鬆膀胱,減少膀胱過動症3.三環抗憂鬱劑:減少過度熟睡,另外有放鬆膀胱功能. 通常藥物的治療後成效良好,但停藥後仍有復發的機會,因此仍建議行為治療需合併進行。
總結來說,兒童尿床是可治癒的:通常在非藥物(行為+動機治療)就有七成左右成功率。若非藥物治療無效,可就醫檢查並妥善配合醫師的治療計畫,一般狀況效果良好。尿床的治療需要兒童與父母一起努力並且需要耐心。兒童尿床問題十分普遍,早期訓練治療有助於兒童的未來的身心發展。 

更多衛教文章

Copyright © 2017 花蓮慈濟醫學中心. 版權所有. 地址:花蓮市中央路三段707號 連絡電話:03-8561825